很喜欢这样的金句:“我不知该去何方,但我已经在路上”及“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随波逐流。”

钰姐认为,这两句话很适合唐代著名女诗人-李冶。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则是首席女诗人。

然而,这么一位才华绝世的女诗人,一生精彩却多次被男人抛弃,无一人陪她终老。她的晚景也很凄惨,54岁被唐德宗下令乱棍打死。

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令人佩服又泪目:她是唐朝第一风情女子,但恋爱多次都无疾而终;她又是叛逆的风流道姑,敢爱敢恨,追求自由

然而,也许是天妒英才吧,但凡多才之人,似乎结局都不太圆满。李冶的一生即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的奇葩想法影响女儿一生

约公元730年,李冶出生于浙江吴兴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容貌俊美,聪颖异常,天赋极高,从小就展露诗才,颇有文采。

李冶的父亲是一位出入上流社会的达官贵族,小时候的李冶经常被父亲带着出席各种诗会与酒会,这让小李冶增长了不少见识。

李冶6岁那年,父亲带着她在院里散步,看到柔软的蔷薇藤因没有被架上而倒伏在地乱爬乱窜,她脱口而出吟了一首诗《咏蔷薇》。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不料,正是这首诗,改变了李冶一生的轨迹。

父亲听后,惊喜不已,如此文采出众的诗竟然出自年仅6岁的女儿之口,别的6岁小孩恐大字还不识几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父亲突然又担忧起来:女儿小小年纪,居然已经早熟,开始春心萌动、性情不宁了,这还了得

原来,父亲认为“架却”就是嫁娶的谐音,然而未嫁娶就已经“心绪乱纵横”了,那不就是想“胡作非为”吗?这就是不祥之兆!

于是,父亲对母亲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李冶被认为是“失行妇人”即根源于此。不得不说,李冶父亲可谓封建呆板,仅因一首小诗就定性了女儿的品性,愚蠢至极啊。

为此,父亲不愿女儿成为不守妇道的“失行妇人”,就立即采取了措施:在女儿长到11岁时,将她送入剡中玉真观当了女道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他为什么偏要将女儿送去道观,这不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在唐朝,道教是国教,受世人推崇,当道姑还是一种受欢迎的职业,甚至连皇家也将女儿送入道观。如,唐睿宗的八女儿金仙公主和九女儿玉真公主,就出家为道过。

李冶父亲本是想让女儿在道观里修身养性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十一二岁正处于叛逆期的聪黠少女李冶,真能如父亲所愿吗?

现实是:道观也是一个自由交际的场所

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盛行,道观也不是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双绝的女子虽名为修行,但却能在道观里自由交际,有的甚至还成了交际名花。

李冶成了女道士之后,没有了父母的管束,心性反而更加得以释放,像一匹脱缰野马。她神情潇洒,专攻翰墨与音律,十分精通,为此很快成为才华出众的女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冶修道5年后,已长成一位美丽少女了。

很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到风姿绰约的李冶,总有胆大之人暗中挑逗。李冶也不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的羞涩神情,令挑逗者心神荡漾,李冶因此被称为“风情女子”。

唐朝思想开放,而道观的生活却十分寡淡,这对貌美而怀春的少女而言,就是一种折磨,她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道观虽有矮篱羁绊着,但又怎锁住一枝怒放的红杏

为此,李冶在春情荡漾、时光如流之下,暗自嗟叹,携琴登楼弹奏出了《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16岁花季少女以诗寄情,何尝不是人之常情?这与“失行妇人”相去甚远。一代文宗李清照不也写过很多怀春诗么。而从另一角度讲,也是追求自由的一种行为。

那李冶会迎来她的真命天子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道观藩篱困不住女诗人追求爱情的自由

玉真观极为偏僻,以李冶的美貌与才华,在此就是虚度芳华,这令心气高傲的她极为不甘,她不愿埋没于此。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她趁观主和道友午睡,偷偷溜到刹溪中泛舟。这时,一位英俊青年向她招手要登船,她大方地让青年上船。

青年叫朱放,是隐居在此的名士,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谈诗论文,登山览胜,度过了一个愉快心醉的下午,分别时依依不舍。朱放赠诗而别,令李冶芳心萌动。

此后,两人常常在刹溪边游玩,吟诗作赋,朱放也常以游客身份去玉真观看望李冶,两人品茗清谈,抚琴相诉,过了很长一段浪漫优美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

两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失败而收场的结局。

朱放是一位隐士,朝廷一召唤,他就丢下李冶去江西为官了,此一别山长水阔永无相见之日。朱放的父母也不允许他娶道姑为妻,朱放转而娶了一位大家闺秀为妻。

初恋是美好而难忘的,李冶又那么痴情。朱放走后,她像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一样等待着,还为他写了一首首缠绵悱恻的诗: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但朱放不会回来了,她的“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相思终究是错付了。而就在她久盼良人未归时,另一位青年闯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他因茶道精湛写成《茶经》三卷,又被世人誉为“茶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羽的得名,与其身世有关。他原是一名弃婴,因被一位姓陆的僧人在河边捡回后在龙盖寺长大,如此像一片被遗落的羽毛一样随而飘荡,因此被取名为陆羽。

陆羽自幼饱读经书,又极通茶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世外高人。一次,他听说玉真观里有一位才情高绝、貌美多情的女冠,于是专程来拜访李冶。

当时的李冶正在为良人离去而惆怅,当听说有人拜访,又见到相貌清俊、神情俊逸的陆羽时,不觉心内一动。

看来,结束一段旧的恋情,要先开始一段新恋情。

才子佳人一见面十分投缘,两人从诗词谈论到心境互怜,成为无话不谈的至友。此后陆羽经常来看望李冶,两人也成为一对心意相通的情侣。

一次,李冶重病,陆羽赶来探望,每日煎药煮饭,悉心照料,令李冶十分感动,病愈后她作了一首《湖上病卧喜陆羽至》诗感谢陆羽。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当时,李冶的朋友圈很广,不乏诗人、和尚、官员、名士等,多以谈诗论道而与李冶成为朋友,但真正对李冶关爱的,却只有陆羽一人。

不料,此时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羽有一个好朋友皎然,是一位奇才和尚。一个偶然机会里,皎然认识了李冶,三人就时常围坐论诗。逐渐地,李冶被皎然的才华与气度吸引而借诗暗示,谁知皎然早已心如止水,不惹红尘。

李冶这是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只得叹息:

“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意飞”。

皎然修炼成性,不系红尘;陆羽身份特殊,不能男婚女嫁。两人虽然都入了李冶的心,却不能终身厮守,这似乎注定了李冶要孤独一生。

为此,她不无慨叹地写下了《八至》一诗。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此诗精彩而经典,不乏辩证意味世态人情

此时的她已然30岁了,她看透了人性凉薄及尘世冷暖,性格反而更加开放,朋友也越来来越多,时常举行诗酒会,谈笑风生,一时成为美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才女晚景凄惨被棍杀

逐渐地,李冶的名气越来越大,尤其在文人荟萃的繁华之地扬州,名声大嗓。大诗人刘长卿也与其私交甚好,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一次,大家在一起互谈诗文,品茶逗乐。李冶知刘长卿有疝气,就打趣地出了上联:“山气日夕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为山气谐音疝气,以此笑话刘长卿。不料,刘长卿也是妙人,直接回了下联通:“众鸟欣有托”,也以此打趣自己的病。

如此妙对,引得大家十分可乐。李冶与刘长卿也常在众人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黄段子,大胆而开放。

李冶的才气也吸引了当朝皇帝唐德宗,命李冶赴京一见。此时李冶已54岁了,唐睿宗一见大惊:竟有如此美丽的老太太?

李冶就暂时住在了皇宫里。不料,也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时,乱臣贼子朱泚叛乱,强迫李冶写诗赞美他。此后叛乱平定,唐德宗因李冶献诗,下令将她乱棍打死。

一代才女死得如此凄惨,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冶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首,当之无愧对,刘长卿称其为“女中诗豪”。她以五言擅长,所著《李季兰集》已失传,传世诗作仅16首,却足以在文坛熠熠闪光。

回顾李冶的一生,6岁能写诗,11岁出道,16岁恋爱,30岁成交际名花,54岁被棍杀,令人心疼。

在钰姐看来,她的一生堪称悲惨,绕不开这5个男人:父亲、朱放、陆羽、皎然、唐德宗

1、父亲。一方面不愿女儿成为不守妇道之人,另一方面却害了她。如果李冶仍是一位大家闺秀,那她拥有幸福婚姻也并非难事,因而李冶的悲剧源于他,是父亲遗弃了她。

2、朱放、陆羽、皎然。三人都是李冶感情世界里的过客,三段感情无疾而终,唐朝虽然思想开放,但作为道姑,想要拥有正常人的爱情还是很难,如鱼玄机薛涛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唐德宗。他虽仰慕李冶的才华,却让李冶为他的无能而买单,李冶糊里糊涂地成了炮灰,成了男权社会里政Z的牺牲品。

这五个男人,父亲让她走向悲剧,3个男人让她深受情伤,唐德宗直接要了她的命。作为男权社会里的女人即便是才女,也摆脱不了被男人伤害的悲惨命运,可叹,可怜

李冶的悲剧,更多是时代的裹挟。

虽然世人对李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像她那样才情高绝、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勇敢决绝的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