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把人类兢兢业业的奋斗史一一道来,人类看似是这颗星球的主宰,实则在无知无觉中成了冷酷无情的刽子手。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都能将这种冷酷装饰得冠冕堂皇。《人类简史》诉说了人类的傲慢,《社会心理学》就揭开了人类的愚蠢。

这本《社会心理学》第三版,是由Thomas Glovichi, Dacher Keltner, Serena Chen, Richard E. Nisbett四人共同完成。

书里从心理学研究基础的开始讲解,一直介绍到文化、情境、群体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总是逃不过刻板印象、权威影响、自利利他、合作这些概念。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实验是米格拉姆服从实验,它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屈从于权威。

仅仅知道这些概念和实验,并不能说了解社会心理学。诚如书中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交错复杂的学科,它是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情感、思维、行为的科学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以为是的了解

自以为是的了解

很多时候,人们会评价一个人性格好,脾气好,又或者评价一个人冲动易怒。但这种评价往往是不可靠的。人们通常只会记得一个人偶尔的失控,并牢记这个事件,从而得出他易怒,却忘了这只是个例。

同时,人们不会去深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愤怒。忽略了情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断章取义的原因。情境对人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高。

比如前段时间,南京两个幼儿之间有所冲突,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为讨说法,冲到对方家里,把小孩和老人都打了。视频一出来,大家纷纷指责这个父亲,欺负老人和幼童。但是,谁有了解过这位父亲如此冲动之下,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社会心理学至少给人们一个视角去更宽广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牢记社会情境会影响人的认知判断,不要再轻易依据某些不完整的信息做出判断。

所谓真相永远是主观的,它是每个人对社会世界进行解读和诠释的产物。每个人眼中的故事是不同的,真相就是这些故事的个人版。

想要拼凑出接近完整的真相,就要多加考察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和大家都一样

为了和大家都一样

异类,是会引起群体的警觉。一个不同的人,会被群体驱逐。为了融入群体,人们往往选择从众,以从众来涂抹自己的底色,只有保持一致才会安全。

若是在这样保持一致的群体里,放入误导性的信息,会有什么结果?当第一个人说它是真的,很快第二个、第三个人都会说它是真的。没有人会去捅破事实,并都以为大家知道那信息是假的。其实可能除了开始的几人,后面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产生了,明明是假的,可是所有人都说是真的。“皇帝的新装”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人担心社会影响、他人异样的眼光,而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说辞,实则内心不一致。

若是利用这种群体从众特性,无良媒体很容易利用不完整的信息,通过特定的表现方式影响人的判断。一旦形成群体判断,就很难突破群体的一致性,指出问题所在,因为它变成了大家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体的异化

群体的异化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人们分成两个群体后,就会出现“你们”、“我们”的界限。如果两个群体敌视,那么就一个群体会把另一个群体描绘成冷酷无情的种族。将另一个群体的人性程度降低,是因为人们倾向于不承认外部成员也具有一样的情感、复杂的人性。

歧视偏见、刻板印象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人类的大脑喜欢给事物贴标签,因为那样好记。大脑就是个懒惰的家伙,不喜欢复杂得东西。刻板印象的标签就很好用。

如果看群体内部,就会发现有领头人和追随者。从众效应是必备条件。那么权威效应呢?研究表明,追随者是否遵从领头人的指令,要根据两者的关系距离、个人的道德感来决定的。

如果领头人的指令不违背追随者的道德,那么追随者无疑会遵从。万一领头人的指令是不善的,那么追随者会产生内心冲突。这时候,受害者和追随者的关系成了重点。受害者与追随者认识,并且关系紧密,那么很大可能追随者会拒绝执行领头人的命令。

这就是米格拉姆服从实验得出的一系列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社会心理学》中另一个大版块,是关于态度、行为、认知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上,社会情境是怎么影响人的决策、改变人的行为、态度。更通俗地说是怎么说服别人,这个技能在群体中有广泛的运用。

真想清晰了解社会心理学,就需要系统地研读相关书籍,而不是了解单独几个概念。毕竟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分享自我成长心得,与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