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台阁体书法主要指内阁大臣,以楷书书写,表达出雍容典雅气象的一种书体。

孙过庭《书谱》中对于学书有一段描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而书台阁体书法之人几乎都是参与科考为官, 所以必须达到科举考试中对于书法的要求,即以楷书这类规矩性强的书体作为要求以适应官职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却与学书之路不谋而合。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云:“明荐举名目之一,洪武、永乐间,以善书为官者,永乐后不多行。”这也侧面说明了“台阁体书法”出现前优后劣的趋势从本质上讲是书写群体发生了改变,其对于书法的发挥程度有限,从而出现了这种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立纲《楷书七律诗》

“台阁”与“馆阁”

在明代提及台阁体是指以杨士奇等“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文学,而“台阁体书法”则更多的被认为是指科举考试中要求乌黑、方正、 大小一律。也因此被后人所诟病。

“台阁”一词在汉朝时指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是国家中央机构,隋唐后改为尚书省,从汉直到魏晋至宋都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其后,“台阁”成为中央政府机构的泛指,是一个大概的范畴,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至明代恢复宋制设中书省,建立内阁,因此内阁便可称为明代之“台阁”。

原本“台阁”作为机构代称与明代书法是并无关系的,在书法史上当时也并未出现“台阁体”, 与之相关的是另一个名称“馆阁体”。“馆阁”并不同于“台阁”,“馆阁体”在书法史上通常被理解为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以“乌、方、光”为主要特征的官方通用字体。

“馆阁”之称源于宋代,北宋设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掌图书史籍的编纂之事,称为“三馆”,又辟秘阁、龙图阁、天章阁为图书经籍和历代御制典籍收藏之所,后将“三馆”与“秘阁”合并,统称馆阁。

洪武十五年,始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有中极殿(旧名华盖殿)、建极殿(旧名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名,置学士或大学士,以其皆内庭,故总称为内阁大学士、大学士。”所以明代内阁是仿宋制而产生的,本质上已经不是中央政府机构,它不具备政治职能。因此明代内阁从广义上区分应该属于“馆阁” 范畴而非台阁。

后至清重置翰林院,也称馆阁。馆阁体一词在洪吉亮《北江诗话》中被定义为“匀圆饱满”的楷书,后约定俗成专指这种官员书法。但是这种专指也是一种泛指,广义上指自唐以来宫廷书家所形成相近风格的书体,是中性词;狭义上指宋以后僵化呆板的馆阁应制之书,是贬义词。

由此可见,明代之“台阁”具有特殊性,即有“台阁”之名而无“台阁”之实,从这个角度讲,明代“台阁”即“馆阁”。那么馆阁体在明代称为台阁体也是合乎道理的。

明代“台阁”一词本身并不带有褒贬,至明代被文人士大夫重新提及用以攻击官行文学、书法等富丽堂皇、华而不实的现象时才赋予“台阁”褒贬色彩。这些台阁体文章多为应制之作,多数因太过于“台阁气象”而被称为“台阁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奇 跋《仲尼梦奠帖》

台阁书风的形成与没落

台阁体书法是明代书法史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涉及的人物、风格纷繁复杂。自明代发展至清,达到顶峰,清末便几乎被鞭笞为一无是处。

明朝初期举国初安,一切百废待兴,元末书法家对于个性解放的追求间接延续到明朝书家的身上,宋克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于宋克这类书家的存在,使元末优秀的书法品格和趣味得以留存并传承,所以虽然明初的书法作品在品味和审美取向上受到宫廷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不同的面貌。其作品的水准或许不能称之为留名青史的一流书家,但也符合审美的基本要求。

元末明初,宫廷书法的风格并未定型,书坛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由元入明的赵子昂风格与当朝书法的融合。这种融合以“三宋” 为代表,其中宋克在元末遗风的基础上又做了变化,表现出一种既优雅华贵又活泼生动的风格。

如陈璧,他的草书起伏跌宕,连绵不绝,丝毫没有中规中矩的理性思维,“陈璧的楷法来源欧阳询,而行书得赵为多,而草书当胎息怀素”如此丰富的取法也使得他的书法饱满而有内涵。

“永乐二年,成祖又诏吏部遴选士之能书者,储于翰林,用诸内阁办文书”,二沈便于此时崭露头角。可以说“二沈”以一种榜样的影响力成为“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毫无争议,因为集中的大规模宫廷应制书风的兴起正源于此。

“二沈学士”的书法风格既有向宫廷靠拢的雍容、华美的一面,又难以避免地流露出对杨维桢、宋克等人的崇尚,这是是“台阁体书风”形成的成熟时期,也是元末明初书法融合的结果,从洪武时期开始到永乐年间基本完成。

台阁体书法不同于普通书吏的书法不单是职位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学养方面的原因,台阁体诗文中端雅、婉丽的气象侧面影响了台阁体书风的形成。由此台阁体书法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审美意味的书法风格。

此时应注意,这种风格并不含有欣赏意味上的褒贬,仅是对于宫廷应制书风的总结,与后世所说“馆阁体”略有不同。

万历之后,王朝没落,政治和经济上都不复称之为大明王朝。明朝大势已去,此时书法发展至晚明时“台阁体书法”已经变得毫无生机,而文人书法至晚明从美学角度上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实际上,台阁体书法在内阁机构出现问题之后就已经步入了衰落期,这种书法风格伴随着内阁制度的成熟而臻于完善,也在这种制度弊端的影响下逐渐的转为衰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台阁体书法的艺术生命力是建立在内阁制度之上的。

到了晚明,士人书家对于风格形式上的探索更加不拘一格,此时所谓“台阁体书法” 已然成为机械化书写,艺术价值几近全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度《心经》

结语:

台阁体书法虽然形成一种风格面貌,但这种面貌是在多方面因素制约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其生命力短暂的根本原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审美取向上的偏激,“台阁体书法”发展至此已难找出代表性书家,并且呈现出一滩死水的面貌,相比之下晚明士人书家的探索显得更突出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