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猫的熊

先问一个小问题:你所在的地区,热门的那几款新冠用药,还买得到吗?

这两天随着防疫优化放松,感染人数激增,药品需求大幅增加,大家纷纷抢药、囤药,很多地方药店的布洛芬、泰诺林、连花清瘟等热门药品都卖断货了,温度计都被一抢而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药风潮蔓延,连超市的黄桃罐头,都没逃掉被疯抢的命运。据报道,因为被当作“一种新型罐装特效药”,很多超市的黄桃罐头被抢空了,“一罐难求,黄桃罐头比感冒药还难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非典时期,板蓝根被当成万能神药遭到疯抢,福岛核辐射则引发抢盐潮,据说“吃盐能防辐射”;疫情初期,很多人又开始疯抢口罩,后面又是囤食物囤日用品,每每封控到来前,超市总是人满为患,货架被一扫而空……

01

恐慌和从众心理驱动下的哄抢囤积现象,这次主角变成了各类感冒发热药物,国人对物资短缺的害怕,随着疫情放开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囤积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有专家站出来呼吁,让大家冷静,不要备药;在网上,很多人觉得囤药是智商感人,对抢药、抢黄桃、抢连花清瘟的人各种嘲讽。

前几天还有一件离谱的事上了热搜,沦为了大家的笑谈——安徽阜阳一位老人,在药店一次性买了十盒连花清瘟胶囊,十盒连花清瘟颗粒以及布洛芬等药物,然后两天吃掉24颗连花清瘟胶囊,几乎把药当饭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呼吁大家理性,不要恐慌囤积,这是没错的。首先,感冒发热等常用药品,现在的生产门槛并不高,需求增长后,产能的提升也会很快上来。

其次,有的人像这位老人一样,一次性地大量囤积,大量服用,对身体不好不说,也容易加剧医疗资源挤兑,那些需要药品的人买不到药,最后自己囤的药吃不完,是巨大的浪费。

但哪怕你再镇定、理性,对这些囤药、抢黄桃的人,也没什么好嘲讽的。哄抢潮上演,一方面是因为从众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巨大的不安全感——对开放后的医疗资源的供应保障缺少足够的信心。

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这一轮防疫政策转向,力度相当迅猛。从绝对清零到全面放松后,北京、广州等地的感染人数快速增长,估计很多人在这些城市的朋友,最近都阳了。政策变化太快,感染人数上升快,但配套措施,也即药物供应没有跟上,于是缺口自然越来越大。

要知道过去三年来,这些常用药物因为疫情管控,很多人都不会去买,家里现在基本没有存货了,有存货的过了三年也已经过期了,而冬季又是感冒等疾病的高发季节。

所以,感冒发热阵痛类的药物,需求瞬时性地激增。药店卖断货,是意料之中的局面了。至于黄桃罐头这种,既然没有疗效,但也能当作一种心理安慰剂,遭到疯抢自然不奇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抢购潮,跟当初的抢盐,甚至抢购板蓝根有本质的区别。盐毕竟不能防辐射,但感冒发热药确实真的能够缓解新冠引发的一些症状,大家并不是在无脑疯抢。

02

有专家呼吁冷静,没必要囤药备药,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不少真正有需求的人,是真的很难买到药。如北京方面发布会提到,“药品供应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

前几天我在网上下单,连花清瘟就不用说了,像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热门药,很多本地药房都是已经没有存货了。去线下跑了三家门店,才买到了店里最后一瓶儿童用的布洛芬混悬液。

再者,只要不是疯狂囤积,适当备药并没有错。别说疫情时期了,日常时很多家庭都会适当储备一些常用药,疫情期间,本身医院药店就人满为患,感染了备药在家自愈,也能够减少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占用。

正所谓有备无患。如果真的感染,或者出现了其他感冒发热的症状,家里没有备药,也会比较折腾,特别是一些有孩子的家庭会更麻烦。

要知道,现在距离优化十条的发布只有寥寥数天,目前大规模的感染,还只出现在少数几个城市,全国层面还远远谈不上第一波冲击波已经来了。

即便是率先开放的广州,现在离峰值也比较远。按照终南山的最新预测,广州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1月中上旬到2月中期到来。

如果现在的药品供应,就出现了大量缺口,未来全国感染人数激增,尤其是即将到来的春节返乡人潮推动的感染爆发后,几百、几千万人有用药需求,药物储备上的缺口会不会更大?

尤其是很多长辈,都是从短缺时代过来的,没有理由不担心。就像之前一些地方提醒大家不要囤物资,但突然而来的封控后,不囤物资的就只能从团长那里高价购买了,长时间的封控下,甚至出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极端情况。

所以,相较于嘲讽那些疯狂抢连花清瘟、抢黄桃罐头的人,我们还是得认真地看待这一波抢购潮。它说明,由于缺少前期铺垫,防疫突然放开后,配套措施并没有及时跟上,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准备工作,首先当然是药物的供应保障。因为只有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上,相关药品一直都有货,大家才不会真的慌乱紧张,囤积现象才会减少。

但也不仅如此。比如今天“连花清瘟胶囊有上百种替代药”的话题登上了热搜,那么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科普宣传相关替代药品,引导大家合理用药?

总之,不要轻易给那些跟风哄抢的人,戴上“智商捉急”的帽子,认为他们跟当初福岛核辐射抢盐一样无脑。从政策层面讲,当务之急是加强供应、提高产能,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