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柜员都强烈推荐你办理手机银行,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弊端呢?

如今在个人业务中手机银行占比越来越高,但手机银行的使用频率却降低了,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2022年个人客户中使用手机银行的用户比例已经达到86%,比2021年的81%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个人手机银行用户使用频率有所下降,2022年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用户只有43.1%,比2021年51.5%下降了8.4个百分点。

首先,个人客户中为什么手机银行客户占比会增加呢?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反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的下行压力加大,这种情况下由于手机银行的特性反而会促进个人客户使用占比增加。

我们知道,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实现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的目标,实现了银行业务的操作便利,安全性和实时性较好。但在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手机银行已然成为银行对外提供服务的超级入口和平台。

特别是目前处于银行4.0时代,银行服务渗透到商业机构、政府、金融科技生态合作伙伴的所有生态场景,通过手机银行可以实现在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金融业务服务的无处不在和随时随地。

目前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渗透到消费支付、生活缴费、转账、转存定期、购买理财等各个方面。而且已经渗透到本币业务和外汇业务、各种查询业务、交易业务、基金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和代理业务,甚至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手机银行中常用登录账户的设定、解除及账户的别名设置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

在面对疫情影响不能或者不愿意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手机银行的功能被大大的开发和强化,从而导致手机银行客户占比已经超过85%的比例,也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个人客户中为什么手机银行客户使用频率会下降呢?

个人客户中手机银行客户占比增加有一定的原因是疫情影响人们不愿意去银行办理业务,同样的道理,手机银行客户使用频率下降也与疫情的影响有关。

由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下午的同时,居民收入、居民消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今年以来的股市持续下跌,银行理财4000多只破净更是导致人们的投资意愿下降,从而导致手机银行不需要那么活跃和更多的交易操作。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2年10月手机银行服务应用活跃人数5.23亿,环比下降3.52%,转账汇款、生活缴费、投资理财、网络支付等所有的支付项目使用频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理论上疫情影响了正常的商业行为,经济生活网络化会导致手机银行的支付更加普及同时会更加频繁,但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也将导致手机银行使用频率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只增长0.7%,其中三季度增长3.5%,二季度下降4.6%,一季度增长3.3%。同时前三季度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7%。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3.2%。

更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一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这种经济环境不止会导致失业率高企,2022年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更会导致人们对消费的预期下降,这才是导致手机银行使用频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虽然手机银行使用频率下降,但与网上银行和微某支付相比,手机银行仍属于高频业务办理渠道,可见网上交易的频率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

第三,在手机银行使用频率下降的同时,手机银行交易小额化趋势明显

由于对未来经济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消费受到非常大的抑制同时交易的频繁度下降,但同时也抑制了大额消费的实现,从而导致手机银行在使用频率下降的同时,手机银行交易的小额化趋势明显。

根据《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手机银行活跃度最高的功能是转账,手机银行用户单笔平均转账金额趋于小额化趋势明显,进行小额转账(3000元及以下)的用户比例达到44.1%,比2021年的占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而5001至10000元的占比也下降了3.0个百分点。

这种个人手机银行用户转账交易小额化趋势一方面说明目前消费整体受到抑制,同时也说明目前的手机银行功能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小额度经济活动,这与整体经济活动的现实情况相符。

手机银行是经济活动的正常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未来的一种趋势,目前的手机银行用户增加、使用频率下降和交易小额化都属于经济现实的反映,提整体的经济信心才是目前了需要解决的难题。(知识麒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