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5年前,她来找我融资,她说,她发明的《一种微型青光眼引流植入装置及系统》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现在需要资金进行落地并造福于人类。这款微型青光眼引流植入装置及系统是由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制作,利用该植入装置,不用打开患者球结膜,对眼组织损伤小,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将起到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长得很清秀,细高个儿,戴着一副学者特有的金丝眼镜,在那个寒冷的北方冬天里,她看起来有点弱小,好像一阵风都能将她吹走,但是她那明亮坚毅的眼神和执着的言谈手势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这个女子非常有事业心。

第一次见面我们交流了约两个多小时,她在说我在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外行对她的发明所带来的美好远景产生了很多期待。

后来,我去她的医院找她,这让我颠覆了第一次她留给我的印象,她的病人人满为患,排着长长的队伍,慕名不远万里找她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她在病人面前的自信气场无疑是强大的,在那一刻,她就是病人的精神靠山,而在我眼里的形象也慢慢丰满高大起来。

我想我应该认真了解这个来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了。

她叫吴慧娟,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一直是一位学霸,免试保送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人民医院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当我深入了解后,我才惊讶的发现,她的过往是那么的耀眼:作为第一发明人,她已经获得了国家多项专利,并在中外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专著文章。不仅如此,当年不到30岁的她就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适用于视网膜修复的视网膜微纳米传感器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年仅30岁她就作为课题主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家重点863项目课题:视网膜下植入的视觉修复性器件及其材料的研究。

“863计划”是在1986年3月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批示,基于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目标而建立的研究项目,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的布局,它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高山仰止。能拿到它的项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并被同行羡慕得不得了的事情。

此外,她还研究出了眼压监测系统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该发明《眼压监测系统》在不影响病人正常生理活动的情况下,自动对病人眼压进行24小时连续性的监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足够多而准确的数据,也为眼科的诊疗带来了全新技术,在减少患者痛苦和提高医生的诊疗手段等方面都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眼科界朋友是这样评价吴慧娟的,她的确是我们这个行业不可多得的杰出医生和热衷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但就是有时候用力太猛了,太累了。从他们的口中,我能隐隐的感觉到作为同行的羡慕嫉妒,但也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佩服。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吴慧娟教授的多个发明专利已经获得多家资本的青睐和加持。

这是一个把自己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我每一次和她联系,她几乎都在医院和实验室里,或者在海外或者在线上参加大型的国际会议,而每一次和她见面交流,只要谈起她研究的项目,她的眼睛立即会闪闪发光,说话如滔滔江水源远流长。

最让我感动的是她那发自灵魂深处的仁者之心,每当为病人减少一份痛苦她的那份高兴以及遇到难题时的那份苦闷。

我曾经参观过她的手术全过程,也曾远程欣赏过她在兔子眼睛上做新产品试验的视频,她手脚的配合如此之敏捷和默契,让我感觉她那双灵巧的手不是在做手术和做实验,而是在钢琴上弹奏一曲浪漫的小夜曲,画面是那么的温馨和富有诗意。

聪明、勤奋再加上不顾一切的专注,眼前这个弱小、身心灵动的女人,一定会迸发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智慧与力量。她用她磊磊成果一步一步的征服了她的病人、同行、导师以及她的学生,还有整个眼科世界。

因为她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她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北京眼科学会秘书长等多个社会职务,受多家国际知名眼科杂志的邀请成为特约审稿人,其中审稿最多的杂志有《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Journal of glaucoma》、《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等。

如果让我给吴慧娟教授找一个坐标,我几乎会脱口而出:她将会成为世界级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作者曹健 系资深媒体人、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