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宣传部公示了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镇拟命名名单,其中, 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 入围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近年来,为带动越来越多乡村“活起来”“火起来”,巴中市广泛开展文化振兴样板村创建,助力巴山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子更美,烟火气更浓,人气更旺。

清江镇巾字村

打造主题院落 文化浸润心房

走进巴州区清江镇巾字村,宽阔整洁的马路两旁,三合院、四合院模式打造的聚居点错落有致,走近一看,法治院、富强院、文明院、和谐院、友善院等12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名的院落成为巾字村最靓的风景线。

“我们院子里有一对老夫妇,照顾智力低下的一双儿女50多年,院子里的其他村民平时都会帮忙,所以命名为友善院。”97岁的老红军、老党员李留芳说。

村民冯仕宽是村里的守法示范户,所居住的院子叫法治院,“我们这个院的村民遵纪守法,只是在学法律常识、用法律知识程度上有些不同,我也为挂上这块牌子而感到自豪。”冯仕宽说,“这份荣誉,我们一家人都很看重,以后会越做越好。”

“近年来,我们在村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落,从而促进核心价值观广泛知晓、深入人心,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村支书李国军介绍,在主题院落的带动下,巾字村村里好人好事多了,邻里关系融洽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文明村变得更加文明。

“以前村上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之风非常盛行,不管是大事小事,村民都要摆个席请客吃饭,桌上还要摆满高档烟酒,一次下来就是几万元左右。”李国军说,如今通过主题院落的潜移默化影响,村民们不仅告别了过去的陋习,还纷纷参与到文明村镇的创建中。

“以前大家只扫‘门前雪’,现在走在路上,碰到游客掉落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村民苟小燕表示,自己住的是文明院,一言一行都要以文明为标准。

巾字村在建设聚居点时,依托“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坚持“一个新村就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打造理念,建成一批三合院和四合院。

这种新居建设模式既满足了村民住进好房子的愿望,更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依托独特的新居模式,巾字村多方引进业主,还打造了集观光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前沿农科研发推广的综合生态景区——七彩佛龛景区。

景区建好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就业,村子也变得热闹起来。村民杨秀栋和王树刚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如此的好,便在景区内开了一家农家乐,一年盈利额可达28万元。还有近100余名村民在该景区担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

“我们村的游客第一次来是看风景、尝美食,第二次来就会带着孩子一起参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落,讲每个院子里村民的故事,我们村的乡村旅游也因此越来越旺。”李国军说。

驷马镇双城村

邂逅艺术留住乡愁 村民尝到“甜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画家罗中立因油画作品《父亲》声名鹊起。这幅画作的“父亲”原型就是双城村村民邓开选。油画《父亲》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也有了“父亲的村庄”的美誉。

为更好地发挥《父亲》文化品牌作用,平昌县多方问计问策,在得到罗中立先生的支持后,决定主打“乡愁牌”,聚焦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留住乡愁记忆。

去年底,平昌县正式启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项目,在不改变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用艺术开道,在罗中立先生曾居住、写生、创作的邓家大院里打造乡村记忆馆、乡土技艺农创馆、乡愁艺宿,打造成为乡村文化体验区;以闲置的春风小学为阵地,配套改造周围的农房,设计乡村会客厅、乡村院落式民宿酒店、巴山特色美食美茶,规划成乡村旅游度假区,最终将双城村打造集民宿、艺术、民俗、美食、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今年10月,双城村对外迎客。如今,村里建有罗中立美术馆、农创记忆馆、生态传承馆、乡村记忆馆和乡艺民宿酒店,是集艺术创作、民俗民宿、乡村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是全国独具乡村文化、乡土艺术、乡愁情怀的《父亲》打卡地。

“本来因为疫情还担心客流量,没想到现在很红火,民宿还需要提前预订。”双城村总支部书记周银平介绍,村里现在打造了42套民宿。

融入艺术,村里的主题观光休闲农业也赶上了好时机。村民周述勇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回村流转30余亩土地,种植数千株樱花树,“我们村离驷马水乡景区只有不到十分钟路程,今年3月花开的时候有不少游客来拍照打卡,等到村里项目完工后,我这儿人将会更多。”

“我们两口子在外打工20多年了,今年留在了村里,以后我们准备在家里开个小超市。”何春兰说。

“我们家的老房子已经变成民宿,镇上说以后要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可以去民宿里当服务员,家门口挣养老钱,我们很期待。”村民王正知说。

柳林镇海山村

深耕文旅融合 鼓起群众腰包

走进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山水田园间,特色民宿、田园旅馆、棋牌茶社、垂钓等一应俱全,村民许定宝今年刚把自家的两层楼小洋房改成了农家乐,时时盼着游客到来。“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好起来了。”

近年来,海山村建成优质粮油现代产业园区5000亩,依托海山村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寺观音寨,挖掘寺庙、古树、乡贤等文化资源,植入新村建设,打造文旅融合观光景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山村党委书记韩渭才介绍,今年海山村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节,依托稻谷、农民丰收节等旅游活动,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配套设施,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同时,采用“市场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引进市场主体6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0余户,围绕川粮、川菜、川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127”“528”等利益分红模式,解决辖区群众就近就业2178人,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户户有就近务工收入、人人有利益分红,为群众致富增收奠定扎实基础。2021年海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今年,通过园区分红、固定资产盘活等,海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到50万元。

腰包鼓起来,海山村在安置点均制定村规民约文明新风榜、敬老爱幼榜等。镇文化广播站分别派出舞蹈爱好者参与安置群众的业余生活指导。鼓励搬迁群众到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学习休闲,不定期开展“坝坝舞”比赛等活动,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区融入明显增强。

 巴中3村入围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巴中3村入围2022年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编辑:杨依雯

校对:董天元

责编:王兴元

审核:袁春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