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猛虎”:1958年,第16军为何驻防长春?东三省陆路交通枢纽

大军区时代,我军各大集团军驻地多有变化。譬如,第27军先后驻防松江、无锡、石家庄。“长白猛虎第16军就是一个例外,自1958年从朝鲜回国后,长期驻防长春。那么,第16军为何驻防长春?

第16军为我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之一,其前身部队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等武装起义部队。后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浴血历练,成为了晋冀鲁豫军区的“抗日虎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9月,中央军委以冀鲁豫军区机关和一部主力为基础,成立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杨得志、苏振华分任军政主官,亦称"杨苏纵队",为刘邓大军的头等主力。

杨苏纵队先后参加了平汉、热东、绥东、张怀、挺进大别山等战役战斗。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期间,第16军与敌王牌部队一一过招,取得不俗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2月,中野一纵改称第16军,下辖第46、47、48师,全军合2.5万人,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尹先炳、王辉球两位老革命分别担任首任军长、政委。第16军成军之后,便参加了渡江战役。

8月,第16军受领进军大西南任务,后参加了解放贵阳、成都、东山、峨眉、夹江、洪雅等战役战斗。1950年1月,除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留守泸州,第16军余部挥师贵州,遂行剿匪战斗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1月,第16军歼匪10万余人。剿匪作战征尘未尽,第16军受领入朝作战任务,大军离黔北上千里机动至燕赵大地,进行入朝前整训。9月,第16军主力布防吉林省柳河、通化一带,旨在确保我志愿军主力的侧后安全。11月,第16军回防辽东半岛。

及至1952年12月,第16军入朝参战,全军已换装苏械装备,一跃成为我军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第16军赴朝作战期间,在沙场老将尹先炳的指挥下,依托全苏械装备,打的美军抬不起头,创造了2个小时歼灭美军3个连的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战后,第16军仍驻防朝鲜。直至1958年4月,第16军才从朝鲜回国,驻防吉林长春,隶属于沈阳军区。在笔者看来,第16军从朝鲜回国后驻防长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甲、长春是东三省陆路交通枢纽

长春地处东三省的腹地,为其境内京哈、长图及其它各铁路线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之际,长春的铁路枢纽地位就非常之突出,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长春铁路运输便利,基本上可以辐射东北全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春也是一座典型的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基于此,建国初期的长春,一度是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为委员会代管。1954年8月,长春改为吉林省省辖市。随即,吉林省会由吉林迁至长春。

此后,长春成为了吉林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战略地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及至1958年第16军驻防,长春各方面建设蔚为壮观。

乙、长春地理条件优越;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腹地松辽平原,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处于东部山区与西部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为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也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长春自身地理条件也极为优越。如上图所示,长春东靠大黑山,南临伊通河,可谓是依山傍水,以成形成环抱之势,此地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如此,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几次争锋,都是围绕着长春展开的。辽沈战役中,长春和平解放后,旋即形成了一边倒的战争态势。

丙、长春工业发达;

东北本就矿产资源丰富,长春又有交通便利之优势工业发达是必然的。早在张氏父子统治东北时期,就重视采掘业、军工业,无形之中带动了东北工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前夕,长春的工业水平足可比肩长春。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长春的工业发展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丁、长春有优良的拥军传统;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入朝通道是吉林省中朝边境三大口岸:

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

长甸河口(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南部);

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

长春作为吉林的省会,得益于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在抗美援朝前后出力不少,一直是拥军主力,成了我志愿军入朝通道的大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50年8月,长春就动员了纺织战线的大量人力物力,组建4个军服加工厂,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我军参战提供了4.3万套棉军服、4.1万件棉大衣、10万双棉袜、1万件铁路员工棉大衣等战勤物资。

长春拥有优良的拥军传统,第16军从朝鲜回国后驻防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1]《勇士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征战纪实》(高月泽、李明计·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刘福林:不忘初心 一生无悔》(中共武邑县网信办);

[3]《长春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锦春》(中国吉林网);

[4]《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王新英·吉林文史出版社);

[5]《老长春与铁路有关的那些历史……》(长春市人民政府);

[6]《长春站:一座百年老站的峥嵘岁月》(人民铁道);

[7]《长春市志·军事志》(牛玺廷·吉林人民出版社);

[8]《吉林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贡献》(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