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映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印有“兵”“勇”等字,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兵”和“勇”代表着清代不同种类的士兵,别看一字之差,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兵”代表的是清军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他们是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是政府的正规军,是国家精锐部队。

八旗军起源于女真部落的“牛录”,牛录是清朝最基本的军事和行政单位。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把十人为一牛录改为三百人为一牛录,又设置了“甲喇”(队的意思)和“固山”(旗的意思),每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固山后来发展到八个,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区别,这就是八旗军的雏形。后来皇太极将八旗扩充为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然称作八旗。清初八旗军的编制是二十万人,由八旗旗主统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兵以满人为主,由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满洲八旗主要来自于各旗的满族平民,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不能随意离开牛录和迁徙。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指入关前投降清军的蒙古兵和汉族士兵。按照清朝制度,八旗中16岁以上的男丁,人人都可以当兵。八旗兵分为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还有一些细分的兵种。新兵按照不同兵种建营训练。不满16岁的男子也可以成为预备兵。

大清入关以后,八旗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驻守京师,捍卫皇城。在山海关至河北省南部还有二十五个地方有八旗兵驻防,他们保卫京城外围的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一半八旗兵驻防在外省,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镇压反清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营军则是由汉人组成,目的是弥补八旗军的不足。由于绿营军的标志是绿旗,因而称为“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绿营兵遍布全国,数量是八旗兵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绿营兵以营为单位,分成许多标营。各省有总督统带的督标,下面还有巡抚统带的抚标、提督统带的提标和总兵统带的镇标。另外,还有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统领的漕标和河标。各标之间没有联系,直接由上级管辖。乾隆二十九年,全国绿营兵约有六十三万余人。

清军入关之前,八旗兵是清军的主力,入关以后,八旗兵只是偶尔作战,对内对外的作战任务主要由绿营兵来承担。由于八旗兵长期不参与作战,只做些防范和镇压叛乱的工作,所以战斗力很快降了下来。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时,八旗兵已经不能作战,绿营兵成为作战主力,每次战斗都是绿营兵冲在前面,八旗兵跟在后面。

八旗兵是“满洲正统”,虽然战斗力急剧下降,但是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却比其他军队高很多。他们的生活全部由政府来供给,配备最先进的武器和铠甲,服装也是整齐统一的。而绿营兵的武器则比较老旧,服装也是五花八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兵”之外,清代还有一种兵,叫“勇”。“勇”军不是国家正规部队,是战时八旗兵和绿营兵数量不足,各地临时招募的乡勇组成的军队,战争结束“勇”军就会立刻解散。

嘉庆朝,湖北随州的百姓团结一心,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成功抵抗了白莲教匪的进犯,这使清政府意识到,把当地百姓武装成乡勇来剿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于是,嘉庆帝开始重用乡勇。乡勇的饷银来自于当地政府,官军只给乡勇配发武器。

乡勇有时也参与作战。战斗时,乡勇冲在最前面,后面是绿营军,最后是八旗兵。如果乡勇中有人逃跑,后面的绿营军就可以斩杀逃兵,如果绿营兵败逃,八旗兵也会斩杀绿营军的逃兵。乡勇的出现为清朝兵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与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同,乡勇战死不需要向朝廷上报,因此,清政府开始大量招募乡勇。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把非正式的乡勇改为练勇(即湘军),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清代的正规军主力。到后来,清朝平定叛乱基本靠的是乡勇,而不是八旗军和绿营军。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兵靠着政府的供给,整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甚至有些八旗军官强取豪夺,放高利贷,胡乱抓人。有一次乾隆到杭州阅兵,发现驻防的八旗兵射箭十发无一命中,甚至有人还从马上掉下来。嘉庆年间,奉命剿灭白莲教的八旗兵,别说与对方作战,就是走山路都累得气喘嘘嘘。这说明,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

清初,努尔哈赤打天下,八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乾隆年间,曾经让清政府引以为豪的八旗军却成了清军中的寄生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