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上,郑州花园路,响起了枪声。

根据媒体的通报,当日晚9时许,在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北路附近一工地上,一辆俗称“啄木鸟”的工程路面钻机在“原地画圈”。

这辆工程钻机仿佛“疯了”一样,四处损毁车辆、树木,一名工人试图前去阻止,也被钻机击中身亡。

据在场群众透露,事发前,“啄木鸟钻机”未拔钥匙,停在工地。肇事男子后进入驾驶室,然后开始操纵钻机。

郑州花园路,是郑州的一条主干道。周边人口密集,人流如织。如果,任由钻机如此肆意妄为,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接警之后,警方疏散群众,控制现场,劝阻了近一个小时。在劝阻无效后,将驾驶该工程钻机的男子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枪声响起,一时间,舆论纷争。

有网友开始揣测:“该男子是讨薪人,钱没要到,命却搭进去了。”

也有网友说:“让他停下来的方法有那么多,为什么非要击毙呢?”

还有评论称:“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他如此失去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理中客和卫道士一股而出,似乎在有意或无意的共情这位逞凶者。

那么,逞凶者,需要被共情吗?

2022年,7月1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18岁少女冯某月,在高考后惨遭杀害。

她高考考了601分,只有河南人才知道,在河南是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得到这样的高分。她正要迎接自己美好的人生,却早早谢幕了。

后来的报道中说:嫌犯是同村的一个残疾人,未婚,是个老实人。家中有位年近八旬的母亲,和20多岁的侄子(弟弟已去世),相依为命。

然后,从媒体到舆论,便开始深挖嫌犯背后的“悲惨故事”。

他的心路历程,生活描述,以及人生故事。

仿佛造成这一切的不是他,他才是那个受害者。

2021年1月22日,在昆明云南师大实验中学门口,一名男子持刀伤害几名学生后,劫持1名学生做人质与警察对峙,后被警方击毙。

还曾留下一张著名的照片:一位女记者与罪犯近距离交谈,安抚罪犯情绪,分散罪犯注意力,为警方解救人质争取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期间,警察、老师多次要求替换人质被拒绝。

然后,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正义的声音”:

“为什么要一枪爆头,不听听他的诉求?”

“他一定是走投无路才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时间,竟然分不清谁是凶手谁是受害者。

2020年12月28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一名男生在上课时,用化学试剂浇到几名女生头上,导致女生受伤。该男子当场被抓,他使用的化学试剂是硫酸,导致三名女生受伤甚至毁容。

然后就有人循味而来,大发议论:

“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这男孩经常受欺负,或者嘲笑,内心积怨已久爆发了,进行了反抗!”

“一个巴掌拍不响。”

“男生肯定被两个女生欺负了!”

“是不是女人做了很过分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舆论滔滔,把脏水像硫酸一样又泼向了那几个受害的女孩。

从刺死城管的沈阳小贩夏俊峰,到空姐被杀案的刘振华,再到滴滴奸杀案的钟元,再到如上所述的种种。

每一个恶性社会事件发生之后,总会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为其“鸣不平”。

他有多惨,他有原因,他被逼上绝路。

我们愿意去听他们的悲惨故事,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共情他的理由。

他们有家庭,被害者也有。

他们有未来,被害者也有。

他们有悲惨的过去,被害者的家庭正在遭受这种悲惨。

即使他们生活再不幸,即使他们对社会的敌意再大,也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报复。

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强加到别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扭曲的行为。

这类的恶性事件,很多都是激情犯罪。

激情犯罪有一些重要的特征:犯罪者具有高激惹性和暴力倾向,具有较大的人身危险性;犯罪者本身具有完整的刑事责任能力。

这两项就导致了,即使受害人没有导致他们犯罪的过错行为,也会有别诱因导致他们犯罪。

他们并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自己选择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不去共情他们,并不是“人性冷漠”,而是受害者或许更需要我们去共情。因为在这些具有高危险性的犯罪者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郑州花园路上行人越来越少。临近春节,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选择返乡。郑州花园路上行人越来越少。

或许那位肇事者真是为了讨要欠薪,回家过年。

但是,被他杀害的那位劝阻他的工人师傅,却永远回不到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