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在2022年11月号推出“法华作家协会”成员作品专辑,集中刊发了14位作者的14篇作品,并邀请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计红芳博士对作品一一点评,集中呈现了法华作家协会的创作成果。这是法华作家协会自2020年7月14日成立以来,首次在文学杂志推出作品专号。
专辑由法华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阎纯德的回忆性散文《友谊——怀念汉学家魏柳南》徐徐打开帷幕。收入了法华作家协会主席梁源法的小说《亲情的“空中桥梁”》,第一副主席黄冠杰的诗歌《冬天的故事》,常务副主席唐铁华(唐金华)的报告文学《华二代的“家门与国门”》,常务副主席吴秦的纪实文学《我和犹太人做生意》,主席团成员欧阳海燕的小说《鸡肋》、王聿蔚的散文《米拉波桥和<米拉波桥>》、张汉钧的随笔《偶然背后的必然》、钟敏的诗歌《现代诗三首》、施文英的散文《伏尔泰的欧洲客栈》、静月的诗歌《樱之花事》、李寿平的随笔《圣日尔曼·昂莱散记》、郭凝的非虚构文学《父亲的最后道别》、王浩铭的随笔《这片土地叫法兰西——七月随笔》等作品。
计红芳教授以《塞纳河畔的文学之花》对作品进行了点评。她在评论中指出,旅法作家们身份各异,画家、媒体人、翻译家、学者、建筑设计师、企业家,他们跨国界、跨地域、跨族群、跨时代、跨学科、跨文化、跨身份、跨语言的优势,使其更加能够深切体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明的对抗和互鉴,也更容易体认人类命运的丰富与多舛。而文学是他们表达自内心、观察人性、观照人类共同命运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法华作家们深知,只有熟稔在地国的语言,才能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明的对话和文化的交流才能真正开展。唯有如此,作家们才能扮演好“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的角色。法华文学这种独特的经验无疑给当代法华文学的发展一种启示,也给其他国家的华文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写作的路径。
计红芳表示,无论他们是何种身份,远行到哪里,法华作家们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中法文学交流桥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心声是一致的。正如陈履生所说:“他们恪守在文学的山坡上,看着云来云往,看着世态炎凉。他们的心中既有自己的家园,又有远处的故乡——这就是‘法华作家’。”无论是陈季同、盛成、熊秉明、程抱一,抑或当今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法华作家,还是将来更年轻的一代华人作家,法华作家始终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融汇中西,重新发现和塑造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许这对海外的华人作家在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构建世界文学共同体时能给予一些启示。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评价清末民初、旅居法国的陈季同在法国索邦大学的演讲“非常之法国化,却更具中国味”,“法国化”“中国味”与“世界化”在内容层面与形式技巧方面的有机结合将是法华作家未来创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香港文学》杂志一直致力于“立足香港、面向国际”的刊物编辑理念,从1985年创刊开始,刘以鬯、陶然、周洁茹、游江等历任总编辑都始终把“各国华文文学特辑”作为集中展现一个国家华文创作的重要栏目。法华作家协会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以《欧华文艺》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发表了百余期作品,广泛联系了法国国内外作家,收到很好的反响。
(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报道)
编辑:chuxuan
- THE END -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