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都县志》载:“于氏世居塘头村……昔人方之小桃源……”自清初至乾隆年间,有谈自省,魏氏三子(魏际瑞、魏禧、魏礼),费密,王正子,吴嘉纪,陆朝等名士和学者,在此觞咏不绝。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于氏后代匪浅。

于振煜(字耀庭,十四代)在塘头建有依绿轩花园一所,占地约十亩,三径黄花,一庭红雨,满园绿竹,颇具江南名园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园建于清末,系于振煜、于虎恩(字棠阶)父子共建,取名依绿园,又名漪绿轩,俗称于家花园。此园在塘头东街夏家院左侧,今花园村即为其旧址,占地约10亩,临河而建,随势布景。大门朝南,平时不开,后门向北,以通人车。园之东、北、南三面围以砖墙,西为民居,北为东西向官路。园内布局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当中自南向北依次为金鱼池、花墙、回廊、船厅、花厅和土山,左侧有荷塘、竹林、六角亭、花径、小溪、花圃和暖房,右侧为玻璃方厅、小屋、假山、湘妃竹园、花圃及主人起居的堂屋。

进门见鱼者并不多见,也许主人有其寓意。八角形金鱼池宽约数丈,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池北有一面叠瓦花墙,以各种图案组成的漏窗,既掩景又泄景,勾起来访者寻幽探秘的雅兴。由花墙的六角门而入,豁然开朗,只见宽阔的庭院中散置着五六个形状各异的花坛,分植牡丹、芍药、香芷、幽兰等名花异草,令人神怡。

院北是朝南的五楹船厅,其东西两端较狭的为船梢,中间渐宽为船舱。由中舱入两梢,各有精雕细刻的木质圆门,船厅内熏香氤氲,书画琳琅满目,琴弦古玩、文房四宝俱陈,此乃主人待客之所。厅北又是院落,院内乱石铺地,有贮水大缸数口,以备不时之需。院中间则是走廊,可直达花厅。花厅及前院四周皆有九曲回廊相互连通。回廊地面皆铺空心方砖,行走其上,铿锵有声。凭栏环视庭院景色,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花厅前有两株青松,高达数丈,巍然挺拔。松前植广玉兰和白绣球各一株,枝繁叶茂,犹如翠盖。花厅四面皆以彩色玻璃为窗,厅内迎面置大穿衣镜两面,东西两侧各有卧炕,厅中安设海梅圆桌、太师椅和茶几,条案上陈列着珊瑚盆景和珍奇古玩,廊柱上悬挂着名人题撰的黑漆木质楹联,北墙上则有数幅名人字画,主人常在此宴请重要宾客。花厅北侧是十余丈高的土山,山上遍植乔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园内小溪绕此山北麓而过,并蓄水而成一汪月牙形水塘。塘中水草丰盛,鹅鸭成群。循山左花径拾级而上,登顶鸟瞰,全园景色一览无遗。

再到大门左侧,先是一汪荷塘,有涵洞穿越南院墙,与外河相通,可引水入园。若遇干旱,则用人力水车车水入塘。塘中绿叶亭亭玉立,芙蓉花开红白相间,清香四溢。紧靠荷塘北侧,是一片高大的竹林,林荫深处有一精致玲珑的琉璃瓦顶六角小亭,亭内石桌、石凳、石碑俱全。亭北则是蜿蜒曲折的花径,两侧摆放盆花。其左有小溪,南连荷塘,迂回盘绕,流遍全园后从涵洞穿越北院墙,流入路北的小河。小溪两岸桃柳相间,溪内落英缤纷,溪上架有两座小木桥,南桥连接花径和花圃,北桥连接花径和暖房,房内设地龙、火炕、火墙,冬季温暖如春,是保证名花越冬的地方。

南大门右侧即金鱼池的西北角,先是两间小方厅,四面玻璃窗外梅影窈窕,垂柳婆娑。厅北是一小院,其北侧有两间小屋,为花匠艺人居所,有时也作为烹茶煮酒之用。小屋之北有一太湖石假山,约有两间屋大,高过屋檐,虽然山洞曲径幽深,可惜山坡不能攀爬。山北是湘妃竹园,园中养有一对丹顶鹤,它们或昂首阔步,或引吭高歌。竹园之北有一片花圃,圃北的空地上长着三五畦鲜嫩的蔬菜,其间还有一口井,井水可供养金鱼之用。菜园之北则是围以高墙的深宅大院,院北侧有面南九楹堂屋五间。此屋高大阔深,气势恢宏,乃主人所居。庭院正中有一大木盆,内栽500年的古松。院内花坛里植有丹桂、腊梅等花木。大院西南角还有一水池,池中有两对鸳鸯戏水。屋檐口还挂着许多鸟笼,养着许多珍禽。

塘头始祖为于福胜,由仪征人赘郭村胡家,后移居塘头,以磨豆腐为生。其后代子孙的出路则是务农、做工、经商、读书、做官……历经明朝中叶和清朝,由苦干而发家,由富裕而显贵,逐渐形成一个官僚地主家族。自晚清至解放初,乃逐步衰败。

塘头于氏兄弟两翰林远近闻名:齐庆(字安甫)光绪十二年进士,不久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曾任北京等地考官多年,最后官至广东布政使。齐庆善诗词,曾有爱国佳作发表过,遗作有《小寻畅楼诗文集》等。

其弟受庆(字益斋),光绪十六年进士,不久亦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又被推荐为南斋(清皇帝常去的南书房)翰林。又有长庆(字笛生)、桂森两位举人。崇庆(字伯山)先后任四川省茂州及邛州知州,所至有政声,曾得圣旨嘉奖;不久又任安徽省无为州知州及广德知府等职,得到百姓赞扬。于宗庆(字啸轩)曾任安徽省蒙城县知县,在任时因水灾设法募捐,赈济灾民近30万人。啸轩是闻名中外的微雕家。“善于刻牙,方寸之间能刻五千言以上,又能模刻名人山水人物于牙屏之上。欧美人士,万金争购。”

(本文园中布置乃于家第十五代后裔于有庆的嫡女、姊妹楼主人于齐庆的亲侄女于菊成回忆而成)





点击下方在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