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今年以来,滨州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统筹“调”“裁”两种手段,将“裁”的权威性、规范性与“调”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非对抗性有机结合起来,以调为主、调裁并重,实现信息联享、纠纷联调、服务联动、风险联控,有效维护了疫情防控期间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143件,其中仲裁机构立案受理2688件,当期审结2561件,结案率94.57%,涉及职工2773人,涉案金额1.04亿元;各类调解组织受理5455件,达成调解协议5444件。

强化“调治”,建立了全程调解新理念

坚持仲裁为民理念,积极以和解、调解等方式,大力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案前早介入。创新试点了“案前调解制度”,制作《案前调解建议书》,针对劳动者诉求单一、证据明确、案情简单案件,引导当事人在立案前达成调解协议,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成功案前调解劳动争议69起,涉及金额328万余元,为当事人减少了诉讼成本,节省了诉讼时间。案结不撒手。在调解协议达成后,及时跟进、督促协议的完全履行,协调双方积极落实调解协议内容,化“争议”为“满意”,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疫情期间,暂停了案件线下受理和庭审,但各级调解仲裁机构第一时间公开投诉咨询电话,从“线下服务”到“线上服务”、从“面对面”到“点对点”,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变被动为主动,化“堵”为“疏”,缓解因疫情造成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劳动者工资支付权益保障等方面矛盾。

推广“诊治”,建立了源头治理新机制

政策法规早宣传。开展“十百千送法进企业”创新行动,以“对接十强产业,梳理用工百问,服务千家企业”为内容,通过提供“一对一”法律法规宣传及劳动用工指导服务,帮助企业做好“用工体检”,以仲裁建议书的形式为企业“开方送药”,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强化源头治理化解争议。风险隐患早发现。坚持“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原则,多渠道全方位掌握重点企业社保欠费、人员解聘、投诉举报、案件受理等指标数据信息,做好争议风险研判,对隐患排查到位并及时整改、有效管控。矛盾纠纷早介入。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对突发和预警监测的矛盾纠纷,及早介入、迅速处置,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实现劳动纠纷“不出厂区”“不出园区”“不出社区”。

推进“共治”,建立了多元化解新格局

加强企业自主调解。指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企双方沟通对话机制,帮助企业完善协商规则、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提升企业自主协调处理劳动关系问题能力。加强部门合力化解。健全多元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人社、法院、工会、工商联等调处职能,建成联合调解中心,提供调解指导、法律援助、仲裁审查、司法确认等服务,实现调裁诉有效对接。加强监察联动服务。探索建立劳动仲裁与劳动保障监察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1+1>2”的联动工作合力,并在部分县市区试点实行“调解+仲裁+监察”争议化解机制,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合署办公,将农民工工资速裁庭设在监察部门,形成了“一站式”维权服务模式。

加强“智治”,建立了速裁快办新模式

优化办案方式。继续推动要素式办案模式在全类型争议案件的适用,进一步优化审理流程、减少庭审时长、缩减审理时限、精简文书篇幅,实现简案、急案、重案速裁快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处理中既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能感受到高效便捷。深化组织建设。按照制度机制全、专业程度高、服务能力强、基础保障好的标准要求,培育选树推荐金牌调解组织,提炼符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方法和服务品牌,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提升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整体效能。目前我市已有四家基层调解组织入选全省标准化调解组织。强化智慧提升。全市89个乡镇已全部上线使用“互联网+调解”平台,并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作用,群众不出村、不出户就能申请争议调解,大大方便了当事人维权。先后两次投资130万元完成对现有仲裁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以高标准建设新仲裁庭。同时,积极探索网上立案、庭审、送达的办案模式,为劳动者及时维权助力提速。

责任编辑:郭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