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我国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因病医治无效,12月15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据12月16日极目新闻)

赵梓森生前照片(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梓森生前照片(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赵梓森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他“拉出”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石英光纤,创立了我国光纤通信技术方案,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早在1973年就建议开展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并提出正确的技术路线,为我国光纤通信发展少走弯路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他作为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他领衔吁请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并推动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赵梓森在光纤通信领域的贡献,为武汉这座城市的贡献,不言而喻。且向他致敬,对他的去世致以深切哀悼。

赵梓森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科学孜孜以求的一生,他一生都在追光路上奔跑。他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为成功奠下了基石。

少年时代的赵梓森制作航模(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时代的赵梓森制作航模(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赵梓森10多岁时带着弟弟花了几天时间制作矿石收音机,爬上高高的屋顶,却没有接收到信号。半个世纪后,他凭借创新让千家万户用手机就可以实现千万里的通话。这似乎充满了传奇色彩,赵梓森从小喜欢实践,这一兴趣爱好伴随一生,取得成就也就顺理成章。

为了兴趣的他,两次高考,先后考上浙江大学农学院与复旦大学,然后放弃,选择了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他说,“学不适合我的专业,将来工作了也不会做出成绩。”

这是个有性格的人,是有理想有坚持的人。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武汉市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做了一名中专教师。工作轻松,别人课余打牌,他埋头学习。他说,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个中专教师,将来会有大事给你做的。他坚持学习,把研究生课程学了,把日语英语俄语都补上了。

机遇果然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领导见他喜欢科研,把学校3个实验室交给他负责。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如鱼得水,乐此不疲。1969年,国家邮电部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大气激光通信项目”转给武汉邮电学校。赵梓森从小练就的“土法”大显身手,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来代替平行光管进行校正,仅用两天就有所突破。

后来,他敏锐地意识到,用玻璃丝搞通信,可能会引起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有人讥讽“异想天开”,他不怕嘲笑,在单位厕所旁的清洗室里,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后,1976年3月,赵梓森团队拉出一根7米的玻璃细丝,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到2018年,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一根可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市场份额占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1976年,赵梓森拉出第一根实用光纤(图片来源:国资委网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赵梓森拉出第一根实用光纤(图片来源:国资委网站)

赵梓森对兴趣爱好的坚持,对科学的追求,跟他的卓越成就一样鼓舞人心,具有励志的意义。他说,“就是我不搞光纤,还有别人会搞光纤,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至于当不当光纤之父,只要我做的事情能对老百姓,对社会有用,我就很高兴了。”这就是科学情怀,工匠精神。做一个事情,只为追求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图名图利。

赵梓森的一生,是坚持动手的一生,也是坚持学习的一生。他常寄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引人生的方向。”他自己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斯人已去,缅怀他的不朽事迹,且像他那样追光逐梦,以兴趣爱好为指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