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鱼


01 | 搞钱模式开启

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重磅文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文件的标题,就很直白地告诉了大家这份文件的目的:促销费,搞经济,搞钱。

关于扩大内需,并不是啥新闻词,前几年就明确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路线。

这一次文件则是对未来十五年消费经济发展路线的规划。

文件发布的时机,是防疫放开之后,需要全面开始搞钱。搞钱的第一步,便是要提振消费。

无论是最近头部大省强市纷纷奔赴海外抢订单,还是各城市纷纷发布红包消费券,都是为了提振经济。

很简单的逻辑,各行各业要快速转动起来,东西必须卖出去,要么卖给国人,要么卖给国外。只有东西卖出去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才能快速转动起来。

出海抢订单,是为了提振出口。毕竟从今年6月以来,我们的进出口总值增速持续放缓,6月、7月、8月、9月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4.3%、12.7%、8.6%、8.3%。10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5万亿元,同比增长6.9%。

海关总署发布的11月份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5223.4亿美元,下降9.5%。其中,出口2960.9亿美元,下降8.7%;进口2262.5亿美元,下降10.6%;贸易顺差698.4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省市扎堆发放消费券红包雨,是为了提振内需。毕竟我们的社消增速11月份已经跌到了5.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国家统计局

消费、投资与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今三驾马车均失速,这才有了防疫放开的局面。

再不放开,可能会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放开的时候。

02 | 内需为主

尽管出口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但内需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文件明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这是对世界格局审时度势的应对调整,同时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一,世界格局方面,在疫情出现之前,世界秩序就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打乱和撕裂,中美之间的对抗,序幕已经拉开。

疫情出现之后,世界秩序更加纷繁复杂,特别是今年爆发的俄乌战争,更是一度将全球紧张的局势推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升内需,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是对自己的经济的保护。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海外市场。出口永远需要,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只是,在世界局势越发复杂的背景下,发展内需,是对自己更加负责。

第二,扩大内需,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美国来说,美国就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美国每年都有庞大贸易赤字,大量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这不妨碍美国强大,因为美国科技发达,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利润最丰厚。

中国GDP已超过110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内市场中提升自家产品的销售规模,那对于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提升。

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提升内需呢?换句话说,如何让国人更愿意买国产商品?

当然是要提升产品的品质。

文件明确提到,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这条路,其实我们的白色家电和电子产品,可以提供教科书式的经验。

回想一下,20年前,我们家电、手机清一色都是外国货,当时日本的家用电器很多都是日本的索尼、东芝,手机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然而看现在,家电基本都是格力、海尔、美的等国货,手机基本都是华为、OPPO、vivo、荣耀、小米等国货。

中国家电与电子产品从洋货到国货的发展历程,值得所有行业借鉴。

除了提升品质外,消费升级,提供多元化的消费路径,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全面升级,也是未来促进国内消费的大方向。

其中“住”不得不提,也就是房子。

03 | 遏制投资需求

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能少得了对房地产的着墨,毕竟房子才是最大的消费。

文件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定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取其中的几个关键:

1、房住不炒仍是总基调。

2、多主体供应、多渠道包行,租购并举。

3、健康发展,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4、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四个关键词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房地产未来需要健康平稳发展,通过多渠道供应,租购并举等方式来稳定,合理的自住需求需要支持,投资投机需求得靠边。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过冷就会支持,过热就会收紧。所以,还想着投资房产的人,该清醒了。

本号认为,既要稳定,又要遏制投机需求,只有出台一些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租购同权快速落地。

大城市的房价这么贵,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资源捆绑推上去的。要稳定房价,最终还是需要从教育资源上出发。租购同权就是方法之一。

租购同权提出好多年了,但至今都没有同权。在大城市,租房家庭的子女,虽然理论上也有就读公立学校的资格,但是在积分制度下,这些都是理论上的。

以深圳来说,租房家庭的子女,理论上有就读公立学校的资格,只要房东将学位授权给你就行。

但是,深圳的公立学校招生都是按照积分进行,该区户籍家庭,在该区有房,是教育资源上的王者,可以轻松进入公立学校。如果没有房,即便你落户了,也会被一大批有房家庭的积分打败,毕竟深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非常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最需要的是加快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如此才有租购同权彻底落地的基础。

第二,大规模供应保障性住房,让更多低收入家庭能买得起房。

这一条,头部城市正在努力落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十四五”期间将分别建设40万套、47万套、60万套、40万套保障房,均占其“十四五”期间住房供应总量的四成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出台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过去的讨论重点是能不能征收,毕竟国外的房子都是永久产权,国内是70年。

但后来国家明确表示要征收,后来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征收和何时征收。

房地产税一定会落地,或早或晚。它最佳的发布时机是土地财政后继无力之时,毕竟房地产税出台的最重要目的,是给地方财政提供新的钱袋子。

房地产税无法达到遏制房价上涨的目的,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投资需求。

如果按照首套房不征收(或按照免征面积),二套房开始征收,三套房征收的税率更高,也即累进制的征收方式。

投资尤其是过度炒作问题,必然能够得到遏制。

中央对房地产的表态,其实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线。国家不想再看到大家一股脑儿把钱都花在炒作房地产上,不想再看到房价大幅波动的局面。

因为,如果钱还是过度流入房地产,消费需求怎么推动。只有弱化房子的金融属性,遏制投资投机,将热钱引入消费市场,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推动股市健康发展,推动民众收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