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凌晨,著名法语文学学者、翻译家柳鸣九离开了我们。

柳鸣九先生1934年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一生著译等身,学术成果丰硕,是法语学界公认的领头人,以卓有学术胆识著称。他还主持编纂了多套大型外国文学丛书,如《西方文艺思潮译丛》(7辑)、《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70种)等。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2018年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柳鸣九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多次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他主持编写的《法国文学史》最早1979年在人文社出版,1991年出齐三卷本,2007年推出修订本。《法国文学史》共三卷,体系严整,立论合理,史料丰富,记叙明晓、文笔清晰,是国内优秀的多卷本文学史专著,曾于1993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多年过去,这套书仍是一部学界公认权威的学术读物,也是外语院系学生和外国文学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

柳鸣九先生一向认为翻译是自己的副业,但译作总字数也超过了百万。除了大家熟知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局外人》《小王子》等名著,还有很多文学评论。今天我们从他翻译的《雨果论文学》(明年即将由人文社推出新版)中选取一篇,纪念他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和研究事业做出的贡献。

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如果允许把偶然的东西和永恒的东西混在一起,那么,应该说事实恰恰相反。人类的心灵经过多次革命的挖掘和丰富,其禀能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和高超。

请等待一个时候,要让义务教育这当务之急的社会福利得到实现还需要多少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你知道“所有的人都会识字看书”这么一句话就包括了多么巨大的文化发展吗?读者的增加,就是面包的增加。基督创造了这个象征的那天,他便依稀见到了印刷术。这件奇异的事,便是他的灵迹。这里有一本书,我便可以用它哺乳五千人、十万人、百万人甚至全人类。在创造出面包的基督身上,有着创造出书本的古登堡 。前一个播种者预告另一个播种者的诞生。

自从混沌开初以来,人类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嗜好阅读的人。他长久地拼缀字母,现在还在拼缀;不久以后,他就会阅读了。

这个有了六千岁的孩子一开始就是在学校里。在什么学校?就在大自然里。起初,他没有书,于是就拿宇宙当作字母来拼缀。他最初的功课是云彩、苍穹、雷电、花朵、禽兽、树林、季节和天象。伊阿尼的渔夫研究波浪,夏尔德的牧人数着星辰。而后就产生了最初的书籍,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书本要比世界这场景更为广阔,因为,它在事实之上还加上思想。如果有什么东西比从太阳里看到的上帝更伟大,那便是从荷马史诗中看到的上帝。

只有宇宙而没有书籍,只是一种萌芽的理想。宇宙加上书籍,才有了科学的雏形。这样,在人世中才立即产生了变化。过去只有暴力的地方,今天显现出了能力。把理想运用到真实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诗歌一经写下或唱出,就开始发生它的作用,诗歌的这种辉煌的、有效的演绎,是人所共知的。要说科学梦想而诗歌行动,这简直是耸人听闻。思想家用竖琴的声音驱除凶野之性。

我们下面还要谈到书籍的力量,现在就不在此多谈了。书籍的力量虽然现在显示出来了,但过去的情况仍然是作家多、读者少。这种情况即将改变,义务教育为光明招募新兵。从今以后,全人类的一切进步事业将借知识界圈子的扩大而实现。凡合乎理想和道德的善举,其直径总是与智慧的口径符合。头脑有怎样的价值,心灵便有怎样的价值。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由此,学校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它在任何地方都是与文明的程度成正比例的。人类终将把书籍完全打开。由一切先知、诗人、哲学家写成的宏伟的人类的《圣经》,即将在义务教育这巨大光镜的焦点下发出灿烂的光辉来。

人类在阅读,人类就是在获得知识。

说诗歌消亡了,这是多么大的一句蠢话!我们可以大声宣告:诗歌来到了!谁谈到诗歌,便是谈到哲学和光明,书籍的朝代开始了,学校为它准备条件。增加了读者的数目,也就是增加了书籍的价值。当然,这不是指增加书籍内在的价值而言,其内在的价值过去是怎样,今天仍是怎样,但从实际的效用而言,过去书籍的作用所未能及的地方,今天则能够达到了;人们的灵魂在“善”这个问题上,完全听命于它。过去,它只不过是美的,今天,则是有用的了。

读者的圈子既然在扩大,被人阅读的书籍的圈子当然也会扩大。对此,谁又敢加以否认呢?然而,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起来,便再也不可收拾。而且,又由于机器的运用,体力劳动简化了,人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身体愈不劳累,智力就愈自由,广泛的思维兴趣就会在一切人的头脑中苏醒。不可餍足的认识和思考的渴望,将愈来愈变成人类的主要牵挂。人们将离开低级的场所而到高尚的地方去,成长着的智慧便这样自然而然地上升,大家将放弃《福勃拉》而阅读阿伽门农三部曲 ,在那里面,读者将会领略到高尚的情趣。而一旦有了领略,读者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人们誓欲把“美”吸收得点滴不剩方肯罢休,因为所有才智之士的高雅趣味是随着他们的力量而俱增的。这样一天终将来到,那时文明高度发展,在卢克莱修、但丁、莎士比亚这些多少世纪以来几乎荒无人烟、只有人类精华不时造访的顶峰之上,将布满了来这里寻找精神食粮的灵魂。

(《莎士比亚论》第一部分·第三卷 艺术与科学

雨果 著 柳鸣九 译)

初审:刘彦 王婧

复审: 欧阳韬

终审:肖丽媛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