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兰妈谈育儿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我想过很多个答案:

“给孩子挣很多很多钱,让他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人儿”
“多为孩子的学习投资,避免在基础上就输在起跑线上”
“不缺席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答案听上去好像都挺有道理的,但似乎还缺少了什么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希望用现在的努力和未雨绸缪,去换得未来的安逸、幸福和美好

教育,也是一个过程概念、社会实践、未来生活的准备

教育,更是包含着一颗老父亲、老母亲操不完的心

也大概正是包含了太多天下父母心,教育的真实的情况,就是上一秒还是满怀期待,下一秒鸡飞狗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或许,教育一旦和期待相融合,有满意的、焦虑的、不安的、失望的、催促的,还有打压的

如果过程是好的、那么体验也是好的,如果过程是痛苦的,那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体验又怎会好呢?

所以,教育就是一条在理论上探索,在精神中努力践行的品质和思想提升

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优秀都是在教育中产生的,教育又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

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当其要

如果要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起跑线、好的条件创造,都不及孩子的内心富足重要

好的成就、好的荣誉自然重要,但健康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朋友阿敏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上学的时候,阿敏的父母送她去学芭蕾

妈妈告诉她“学芭蕾的女生,长大后漂亮又有气质”

可是,阿敏学舞蹈的时间比较晚,基础底子又比较差,老师似乎也没有多少耐心去教,回到家里更是被逼着各种练习

就那样,阿敏在学舞蹈的过程几乎就没有感受到任何快乐

于是,她开始排斥学舞蹈,练习的时候更是心不在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好几次告诉妈妈“老师不用心教”时,妈妈就会劈头盖脸一顿骂:

“我花那么贵的钱送你去学舞蹈,你有什么资格去挑剔,老师不好好教,你就不能好好练习吗”

就那样,阿敏开始渐渐寒心了,也更加叛逆、直到放弃学舞蹈

聊到最后,阿敏又告诉我,如今已经为人母之后,也终于体会到当父母的不容易,但她回想当初的点滴,依然会觉得父母很过分,甚至还记恨他们的一意孤行

所以,在阿敏的育儿观点里,她认为: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他们处成“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如此认为,尤其是试着和孩子做朋友之后,孩子的分享、笑容,甚至聊天内容都比较欢快了

不过,现实的问题就是计划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并不简单

如何跟孩子处成“好朋友”?我觉得有3个相处篇章不能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了解篇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兴趣相投、爱好一致,他们在一起能相处得特别愉快,聊喜欢的话题,谈志同道合的建议…

其实,朋友之间遇到脾性相驳、三观不合的情况,也会出现分道扬镳或绝交的情况

这就跟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样,好起来时母慈子孝,出现矛盾时能闹得鸡飞狗跳

如何把握“好朋友”之间的兴趣相投、爱好一致,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为什么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很难和孩子处成“好朋友”,也是容易把这一点忽略

想要抓住这一点和孩子修成一段友谊,那么家长就必须要意识到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孩子是属于什么类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与其相处

如果孩子是一个比较讲究完美细节的人,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一个比较注重感情生活的人,我们需要对他们多说谢谢

如果孩子是一个喜欢追求成功的表现人,我们需要学会多赞美他们

如果孩子是一个比较敏感自卑的人,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是一个比较活跃好动的人,我们需要陪着一起玩就可以了

同理,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风格,和孩子成为“好朋友”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换位篇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平等、尊重、和理解

如果个人意见太笼络,不顾及他人想法的霸道总裁思想,最后很容易就成为那个被绝交、被远离的人

有很多家长是属于不动还好、一动就原形毕露的急躁性格

比较典型的就是不提学习还好,一说起学习,那绝对是满眼的焦虑、满肚子的火气

其实呀,这根本就没必要

首先,焦虑和火气只会徒增烦恼

其次,孩子也不会听你的

最后,俩俩相争只会把孩子推的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现实却是很多家长嘴上说“我要跟孩子处成好朋友”,但一遇到实际行动就被打回原形:

“怎么回事,这点事都做不好”
“你看看你,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懂事一点”
“这件事应该这么做,那个东西是不能那么拿的”
“写作业就要姿势坐端正,这看上去哪里有学习的样子”

就这样,原本是要跟孩子做“好朋友”的,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拌嘴的导火线

为什么?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位置去看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回乡下去看望太爷爷、太奶奶

很少有机会到乡下参观的两个女儿格外兴奋,见到什么东西都好奇地问个不停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两个女儿路过羊圈时听到一只羊羔发出“咩咩咩”的声音

姐姐说“小羊是饿了”,妹妹说“小羊是想羊妈妈了”

姐妹俩还为了那件事争得急红了眼,甚至越吵越凶,她们还互相生气不搭理对方

看着姐妹俩生气争吵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教育也是如此,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去试着接纳和理解,那么看到的东西才会更加清晰明了

就比如俩姐妹因为羊羔而争吵这件事,我告诉她们“你们都站在对方的观点看看”,没过一会,姐妹俩就开始商量“我们是先带着小羊去找羊妈妈,还是先给它弄些吃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笑泯恩仇,看起来就是小朋友家家的闹脾气,其实也是一份相处之道

不管是好朋友、家庭教育、还是亲子关系,都适用于此,只有懂的换位思考才会有理解和包容,而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更加亲近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陪伴篇

朋友的意义是什么?

这几天流行的一段话蛮应景的:

“如果我阳了,会不会有个人奋不顾身地赶来照顾你,没有嫌弃、没有害怕、也不怕感染,只有心疼和焦虑,只有担心你难不难受、遭不遭罪”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认为他不是亲人、就是朋友,并且还是那个值得你珍惜一辈子的铁哥们

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说,他们需要亲人的爱,同时也更需要如同好朋友那样的无话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留守在家的9岁女孩,写了一篇关于“幸福”的日记:

6月12日那天,是端午节

妈妈在前几天就打电话告诉我“6月10号回来过端午节”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太激动了,因为那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幸福

不对呀,我最想要的就是爸爸妈妈能永远陪在我身边

虽然他们这次回来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很开心

还记得有一次,我的生日快到了,爸爸和妈妈特意赶回来陪我

我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这是我记事以来,妈妈唯一一次给我安排有仪式感的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次,妈妈还答应我邀请两个好朋友,我最爱的爸爸妈妈、还有最喜欢的朋友,他们都陪着我过生日

那个时候的我,简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幸福的呀

看完这篇短短的日记,突然也就明白了,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其实很简单的

若注意去发现了解,会发现他们的需求就是爸爸妈妈的了解、换位思考、以及多陪陪他们

想要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觉得了解篇、换位篇、陪伴篇,都是必不可少的情感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小学以前的孩子似懂非懂,说他们长大了吧,看起来还是小孩子的性格,说他们小孩子吧,有时候说起话来比大人还能滔滔不绝

而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篇章呢,也都是一段段难忘而美好的记忆,想要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份不可替代,就需要不错过孩子的每一篇成长

在各种孤独里人最害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那些懂的背后称赞的人,就是良友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成为良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