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11日下午,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北部的维洛尔和坦巴兰之间的阿图尔村村民如同往日一样,正在树荫下昏昏欲睡,躲避午间烈日的炙烤。这里邻近赤道,终年炎热难当,只有在早晚时分,海风才会送来些微的凉意,驱散难熬的暑气。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早就习惯了这里的天气,空空荡荡的农田里一个人也没有,大家都在等着太阳落山前后再下田干活。

15时40分许,空中传来了飞机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由于当地距离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拉贾里基地仅有约5公里的距离,因此最初大家并不以为意,但随即情况就不对了,轰鸣声越来越低,而且似乎还夹杂着金属件相互碰撞和撕裂的巨响。村民们惊慌失措地纷纷离开树荫向着天空张望,只见一架双引擎飞机正直直地朝着地面的村子俯冲而来,地面上的人群不由得发出了惊呼,在最后一刻,这架飞机在空中连着翻了两个跟斗,然后急速转向。显然是飞行员在最后时刻拥操纵正在坠落的飞机以免撞到电线并伤到村民,但当时地面上的人群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飞机就一头扎进一片农田,当即爆炸并解体。

这起空难造成了唯一的一架印度自行研制的HS-748“空中卫士”预警机的原型机坠毁,机上4名机组成员和4名预警机研制团队成员全部丧生。这次空难的损失不仅仅是一架预警机,更是使得印度自制预警机的整个工程彻底陷入瘫痪,不得不采取向外国求购的下策,此举也彻底掐死了整个曾经雄心万丈的印度国产预警机研制项目。

作为雄心勃勃的南亚次大陆强国,印度的野望一直是企图将印度洋变为自己的“内海”,因此印度在寻求先进军备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可是对于空中力量的“倍增器”——预警机,印度却采取了一种让旁人看着都纠结不已的态度。

按道理讲,印度是比较早尝到使用预警机带来的甜头的,不可能不清楚预警机的巨大军事价值。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前夕,印度就租了1架苏联的图-126预警机(北约代号“苔藓”),由苏联机组人员操纵投入了这场持续13天的战争。

虽然图-126仅仅是苏联的第一代早期空中预警与控制飞机,虽然苏印双方存在语言不通、作战系统不兼容等问题。但印度空军的苏制作战飞机(米格21和苏7)还是依靠预警机的引导多次深入巴基斯坦纵深领土实施空袭,深入最远的攻击点甚至达到约200公里左右。巴基斯坦本土信德省和萨克加尔一线的空军基地和地面目标遭到了印度空军的多次精确打击,共被击落击毁各型作战飞机37架,占整个战争中巴军损失飞机总数的72%以上。

也许是满足于苏联这个“盟友”可以在关键时刻拉自己一把的自信心,占了便宜的印度没有立即入手开发自产的预警机,再等等,再等等——这一等就是10多年。

直到1985年前后,当印度获悉宿敌巴基斯坦正在向西方国家寻求获取预警机,立即急吼吼地上马了自己的预警机工程。

印度研制预警机之路和研制其他武器没什么区别,在画完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想象图后,再配上一堆直接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数据,然后一个高大上的武器开发计划就算完成了。印度以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老哥仨的名义给这个项目赐名“护卫者”,但很快嫌不够上档次,而改为“空中卫士”。

在这份计划中,印度军方提出国产预警机要具有先进的远程监控能力,能够作为空中指挥和控制中心,与空军的米格-29、幻影2000H等先进战斗机搭配,力争在性能上超过苏联的同类产品,向美国的E-2C“鹰眼”看齐!

按照印度空军高层的想法,挑一架运输机然后在机身上安装一具雷达,这预警机不就攒出来了?这世界上比这更容易的事也就是在办公室里画个想象图然后堆砌一堆数据了吧?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挑选一款适合搭载雷达的机型就是个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印度空军是一个多种不相容的体系强行捏合在一起的“缝合怪”(当然从印度这个国家实际上也是这个样子),其装备的运输机中既有苏制安-12、安-32,也有英制HS-748“阿芙罗”,还有德制Do-228等“非主流”型号。

按综合性能来说,安-12型运输机是当时印度空军现有运输机中比较适合作为预警雷达的载机。但是印度空军高级军官的想法和正常人不一样,他们觉得既然是“国产预警机”,载机自然也要弄“国产”的运输机,这样才能体现印度的国力。当然,这样子也方便忽悠政府往里砸钱,也方便某些人从中“捞好处”。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HS-748“阿芙罗”型运输机就成了唯一“政治正确”的选择。可有人要问了,HS-748也不是印度国产飞机啊。

这话本没错,HS-748这种机型是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设计、1960年6月首飞的双引擎涡轮螺旋桨运输机,设计目的是为了取代已经严重老化的美制DC-3运输机。

印度空军很早就看上了这款机长20.4米,高7.6米,翼展31.2米,装2台单台功率1700马力的“达特”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可载40-50名乘客或5.1吨货物,巡航速度452公里/小时,满载航程1715公里,升限7620米,作战半径450公里的运输机。在1961年就向英国下了89架的订单,但是要求引进许可证在印度国内生产。

1961年11月1日,印度首架自行组装的HS-748下线,生产出来的89架飞机中的72架供印度空军使用,剩余的17架交付给印度航空公司。因此在理论上,HS748能算是“印度国产飞机”。这里顺便提一下,组装这种飞机的就是至今都令人闻风丧胆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

选定了载机,接下来就是把雷达和电子设备往里填。但HS-748这种飞机毕竟是50年代的技术水平,而且多数飞机是印度6、70年代生产的,不但载重量偏小,机体也已经出现老化的现象。加上印度没有强大的电子产业,不可能将雷达、指挥控制系统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缩小到一定程度。即使强行将这些玩意塞进飞机里,也必然造成飞机的飞行性能严重下降,稍微有点状况就会发生严重事故、

印度空军高层可以不懂这些技术问题,但印度航空工业并不完全充斥着应声虫和马屁精,上面强推的预警机工程上马时就遭到了部分印度航空工业人士的强烈抵制。到了1986年,随着巴基斯坦获取预警机的努力失败,印度空军对航空工业的压力没那么大了,因此印度国产预警机工程被暂时下马。

可是好死不死的是,1987年印度和“长着两只长耳朵的北方邻国”再次发生了严重的边境纠纷,双方边防部队荷枪实弹的对峙,战争几乎一触即发。后来虽然经过高层的幕后博弈,时任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见美苏两大金主都不站在他这边,被迫主动向“北方邻居”发出善意求和,危机得以解除。

但这场危机严重刺激了印度人,1962年和1967年挨得两顿胖揍的痛苦记忆又再度涌上心头,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印度空军高层得以趁机重新将国产预警机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

改造方案看似很简单,按照世界预警机的主流设计,在HS-748的机身上加装一个可旋转的雷达天线罩,内置高性能雷达;机舱内安装航空电子、信号处理器及通信设备等就算齐活。雷达将由印度国防部下属的研发机构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共同开发,当然和印度绝大部分的“国产高科技”一样,雷达的技术是来自一家叫“德国宇航”的德国公司,印度人所做的不过是将雷达天线的尺寸调整到适合塞进飞机即可。

1989年5月24日,尚未安装雷达天线罩的HS-748预警机原型机在印度的坎普尔首飞成功。随后该机被送往班加罗尔安装改造过的雷达罩和雷达设备,然后就是漫长的地面测试。直到1991年,印度国产预警机项目才正式重新上马,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都是印度空军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往里面扔钱。

1991年2月,印度国防部在几经评估后成立了“空中系统中心”,负责进行预警机的航空电子系统的设计、研发、集成和评估。1994年,德国雷达总算被印度人一番折腾可以被塞进预警机的雷达罩里头了,达到了装机标准。

单从技术数据上看,这款雷达的确体现了8、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安装在机载雷达罩内的高功率边波瓣槽式波导平面天线阵的重量为160公斤,其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可同时跟踪50个不同目标,雷达还有敌我识别能力。雷达天线由一台同样安装雷达罩内的液压操纵系统驱动,可以进行360度旋转,实施全方位覆盖。印度人将该雷达安装到载机上后,一架预警机的雏形出现了。随后该机开始在印度国家航空实验室(NAL)进行了静电分析、地面测试和计算机模拟等测试项目。

如果单纯从雷达性能上看,如果印度人真能把这玩意送上天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款性能不错的预警机。但印度人低估了雷达和飞机结合的难度,准备安装在HS-748上的旋转雷达天线罩尺寸异常巨大,其直径为7.3米,最大厚度超过1.5米。对于最大起飞重量仅为21吨的运输机来说,这玩意实在大的有点过分了。光看上去就显得头重脚轻,不相信这玩意能飞多远的样子。

但现在印度空军和航空工业都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大家都只当不知道这玩意会影响飞行性能,只要我看不见、只要没有发生就是没有影响,走到哪算哪吧!

1996年12月,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的首届印度国际航空展的开幕式上,HS-748预警机原型首次亮相并成功进行了飞行表演,一举成为航展上最耀眼的明星!善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印度媒体蜂拥而上,以各种溢美之词对其进行了描述,把这架印度国产预警机夸成了“天上仅有,地上绝无”的神器,甚至连HS-748之前对标的美国E-2C预警机也在印度舆论的口水给抹黑了一把。印度人不无讽刺地指出美国的E-2C以及与其性能类似的预警机一般单价都在6-8亿美元(约合252-336亿印度卢比),而印度仅花了约20亿卢比就做到了。

当然印度媒体不知道的是,为了保证试飞的成功,HS-748预警机原型机的雷达罩是空的,HAL压根就没敢把雷达和电子设备装上去。

航展结束后,HS-748预警机的原型机应印度海军的要求进行了空中预警试验,其测试结果尚算满意。至1998年,HS-748预警机的原型机在安装了雷达后先后共进行了175小时的飞行测试,完成了约90%的测试项目,剩下的10%就是将雷达和电子支援系统集成到监视平台上,一切就功德圆满了。兴奋的印度媒体对此进行了密集报道,印度朝野殷切期待到2003年前后国产预警机能正式入役。

1998年底的第二届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HS-748预警机的原型机再次参展,凭借着主场的优势依然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此时印度媒体已经不满足于靠着一两次飞行就能糊弄了,他们纷纷追问印度空军和航空工业的高官:“我们的预警机何时才能服役?”

也就在1998年,印度刚刚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因此全国上下都充斥着一种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警机的研发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于是在朝野的压力下,最后的测试加快了步伐,而灾难也随之而来。

1999年1月上旬,印度政府和印度空军明确要求HAL必须在2000年就将HS-748预警机项目完成,并且投入现役。HAL无奈之下只能对测试加快了步伐。1月11日,HS-748预定再次进行试飞以进行设备测试。但由于测试科目安排过于紧密,使得地勤人员来不及检查所有的安全项目,飞机就匆匆上了天。

然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5时45分,这架HS-748预警机的原型机坠毁在距机场仅约5公里的地方,机上4名机组人员和4名预警机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全部丧生。据事后的调查,是飞机在飞行中机背的巨大天线罩毫无征兆地突然脱落,击中了飞机的尾翼,导致飞行员失去对方向舵的控制造成的这起事故。天线罩后来在距离机场约2公里的地方被发现,经过测试发现其与机背连接部分的金属件有老化和断裂的现象。毕竟这架载机此时已经是一架机龄超过30年的老爷机了。

至坠毁时,这架原型机总飞行时长为225小时,机体本身飞行了1600小时(算上作为运输机时期的飞行时长)。

这起坠机事故基本给印度国产预警机研制项目判了死刑。美籍印度裔出身的美国国家高等研究所所长、航空航天专家罗德姆·纳拉西姆哈在接受采访并被问及此事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表示:“坠机事件将使印度的预警机计划倒退,整个系统将不得不进口。”

2001年1月,印度政府最终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违背梵天、湿婆和毗湿奴老哥仨痛苦的决定:终止HS-748“空中卫士”预警机项目。这个长达15年之久的计划以雄心万丈始,以一场机毁人亡的空难止,它和印度几乎所有的自研武器开发项目一样,最终无奈地画上了一个残缺的句号。

如今,印度先后以俄制伊尔-76为平台,加装以色列的“费尔康”系统获得了A-50I大型预警机(实际上就是攫取了以色列为中国研制的预警雷达的成果);将以色列研制的“平衡木”预警雷达装上了巴西研制的ERJ-145XR支线客机上获得了“天空之眼”预警机。但这两样完全用进口货拼凑的玩意儿(虽然性能不错)谁也不敢再顶着“国产预警机”的名头,因为在所有印度人的心中,真正的“国产预警机”已经在1999年1月11日蒙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的召唤升天而去,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