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开与美国躺平,有何异同?先说相似点,再说不同点:

中美相似点:

1、都是刚一放开,街上的人反而变少了,城市反而显得“萧条”。

2、都是感染会出现峰值,看上去很吓人!部分医疗资源会紧张,脆弱人群让人揪心。

3、都是供应链遭冲击,因为包括快递小哥在内的链条上很多人阳了,无法上班。

4、都是普通人经济压力没有立即减小,有人开始埋怨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中美不同点:

1、中国是等致死率高的毒株过去了,才逐步放开,没有出现美国广场插满白旗降半旗、印度大街到处烧尸体的惨状。

2、中国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是公有的,不会动不动就来一出医护人员罢工;民营企业的必要服务,比如快递,如果真出问题有国家托底。

3、中国人真的很自觉,绝大部分人在露天环境都戴口罩,这比很多美国强太多了!

4、中国防疫政策的变化,不是出于党争目的,所以官方不会故意隐瞒信息、误导民众,说“喝消毒水”、“不用戴口罩”之类的鬼话。

我恰好是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对中美都有难得的一线观察,先说说我的经历:

我2019年开始驻美,过去三年完整经历了美国疫情的各个黑暗时刻,以及躺平后的各种魔幻,红州蓝州都没少去。两周前,也就是12月初,我从美国回到祖国。

12月初我刚在上海入境、5+3隔离时,微博上还人声鼎沸,对铁链锁门、堵塞消防通道、拒收危重病人等“层层加码”口诛笔伐。网友发的那些小区物业用铁棍堵住单元门的照片,我看了也很愤怒!但我隔离到一半时,国家发布“新十条”,大幅优化抗疫举措,瞬间成了全球大新闻。等我在上海解除隔离时,发现不仅封门、加码没有了,上海很多地方甚至已经不再检查绿码了。这8天,变化太快!

于是,我在“新十条”后的上海城里逛了小半天,然后坐高铁来到了现在我所在的山东一座十八线小县城。在上海停留的那几小时,我踏上离开了三年的祖国,真切感觉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回家真好!中午我还去了一家很火的餐厅,堂食(隔离期间我核酸一直阴性)。那天我感觉,仅从普通市民消费的角度看,在上海除了偶尔扫一下场所码,疫情管控程度已经跟我在美国没太大区别了。当然,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除了堂食那半小时,我始终戴着口罩。当晚,我来到了现在我所在的山东。

到山东后,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小区物业听说我从上海来了,非要封我家的门,让我强制隔离三天,态度还很冲!我问他:“国家的新十条,你这不执行?”物业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外省来的一律封门三天,包括低风险地区。”我说:“是哪的命令?文件在哪?”物业说:“你可以联系街道办,我给你个电话。”我说:“是你跑到我家来封门,我不让你封,应该是你去找政府,拿文件给我看。否则,你没有执法权,就算你封了,我也可以弄开门出去。而且既然出了新十条,各级政府都要按中央的要求,依法行政,我不认为街道办会同意你封我门的做法。”然后物业就没再联系我,也没封门,估计是去找街道办了。转天,小区群里突然冒出一个通知,说本小区从现在起不再对外省人员封门了。

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刷微博肯定没我勤,所以当时不掌握国家的最新政策变化,闹了点小插曲。现在我跟物业聊挺好,大冷天的,谁都不容易,家门口的服务,咱还得指望人家不是,希望他们做好防护,陪整个小区一起平安熬过现在这波峰值。

一句话概括:我恰好在疫情最严重的三年跑遍了美国各地,又恰好在中国放开的当口回到祖国,还恰好在一线城市和十八线小镇都有放开后的一手观察。所以比较中国放开和美国躺平的异同,挺合适!

但我说的话肯定不如专家的准确,权当给各位这几天聊天吐槽时加点佐料。要想把握我国疫情和经济的准确走向,还请以权威信息为准

相似点1:都是刚一放开,街上的人反而变少了,城市反而显得“萧条”。

正如有网友所言:“新十条”一出,没等解除绿码等要求落地,最先消失的是楼下广场舞大妈。

刚一放开,人流和消费反而骤减,这不是经济或政策问题,这是个心理学问题。美国刚躺平时也是如此,让人出来,大家反而不出来了。

是的,美国也不是一上来就躺平。纽约等不少大城市都封控过。要知道,2020年疫情刚开始那会儿,虽然特朗普嗷嗷的魔幻躺平,但美国大城市,都是民主党地盘。美国很撕裂,特朗普越躺平,民主党就越高调封控,直接自行颁布疫情封控措施,比如“强制口罩令”、“居家隔离令”、“宵禁”、“封城”。

纽约2020年4月“封城”18天,街上人去楼空,震撼全美,12月入冬,纽约又停摆了好几周,百老汇歌剧时不时就变鬼城。

只是,美国的“封城”,虽然也叫“lockdown”,跟中国叫一个名字,但执行得远不如中国到位,所以根本堵不住病毒。但是,不到位的封控也是封控,当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很大,加上那时病毒死亡率很高,疫苗也没出来,很多人都很怕。但封着封着,美国大城市的人逐渐发现,民主党的封控,反调唱得高,防疫效果很一般,还严重拖累经济、就业、消费,所以民主党后来也宣布躺平了。

继续说中美放开后的相似点:美国大城市刚放开时,大街上反而更安静了,加上美国国情中会产生流浪汉、瘾君子之类,城里刚一放开,反而变得萧条、破败、不安全。但这不会持续太久——总有人更“浪”一些,愿意顶着病毒出门消费、蹦迪;也总有人更无奈一些,不得不顶着病毒上班。当时,美国把后者称为“essential workers”,必要工种,从清洁工、快递小哥,到像我这样的记者、或者是警察,都属于这类人,工作必须顶着病毒线下见人。

此时,更多美国人处于观望状态,看看这些人会不会感染、死亡率如何。我当时在美国就成了供人观望的“试验品”之一,我们尝试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比如用超长的挑杆话筒采访、主持人在自家客厅里录节目,现在回想,也是个有意思的历史细节。幸运的是,我没感染,但身边常有同事中招。

这样的观望,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逐渐发现:你光躲着病毒、不出门见人、不参与社会资源交换、不把孩子“神兽归笼”,别人却不是这样,于是别人就会比你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活得也更轻松些。所以光在家躲病毒,也不是个事,还是要出门,冒风险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感染了死的不一定是自己,但不出门穷的一定是自己。于是,美国人就逐渐出来了。这个观望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我感觉主要取决于这个人“浪”和“必要”的程度,但总体上是先有暂时的萧条、再有逐步的回暖。不是一放开,经济就能秒回2019年。

当然,这里我们说的与美国的相似点,主要是心态和经济,不是病毒的致死率!美国2020年这么折腾了一通,在特朗普任上原始毒株死了40万,2021年民主党上台赶上德尔塔,又死了60万。中国现在面对的奥密克戎,致死率已大幅下降。但我能理解一些人现在不敢出门的观望心态和因人而异的观望时长,谨慎点总没错,但一直躲着,也不是个事。

别浪,但拥抱生活;

别怕,但做好防护;

别二极管,要找到符合自身现实的生活方式。

相似点2:都是感染会出现峰值,看上去很吓人!部分医疗资源会紧张,脆弱人群让人揪心。

美国疫情严重时,有个奇怪的情况,当时连专家都看不懂:感染峰值到来时,排山倒海,但峰值一过,感染数量就会大幅下降,病毒不是一直呈指数性无休止地暴增。

可按理说,病毒传播力强,在没有封控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万传全国,最后没人逃得掉,但为什么每次峰值过后,曲线都会趋于平缓?

这个问题,至今专家们仍在讨论,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模型。原因很复杂,我就不乱写了,但结果就是如此——峰值来的时候,人人都阳,医疗紧张,很吓人,很焦虑,但峰值过后,大家总体上就趋于安全了,偶尔听说有朋友阳了,但并不是天天阳、月月阳、阳完了“重阳”。

下图是美国感染数的变化,峰值来时很吓人,但峰值一过曲线就会平缓。这是2020年2月到2021年7月的数据,那会儿美国检测和统计是比较到位的,还没进入2022年“不检测就没人感染”的阶段。

当然,媒体确实报道过外国有人三年里阳了三四轮的,美国也有段子说“杀不死你的病毒,只会变异得更强大,再来感染你”。但这主要说的是人们对过去三年毒株不断变异、死亡率却迟迟降不下来造成的焦虑——原始毒株时,没有疫苗,死亡率很高,大家都害怕;等到德尔塔时,刚有疫苗,病毒却能逃逸,而且致死率仍然很高,大家好绝望;等到奥密克戎时,很多人在美国已经紧绷了三年,心态早绷不住了,感觉这病毒太狡猾,人类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自己也躺平算了,该吃吃、该喝喝,至于会不会感染、会不会死亡,“听上帝的”(我真听好几个美国人这么说过),没想到,这次致死率好像还真的低了一些,于是一些人竟开始反过来嘲笑中国清零,即使那时还没有过硬证据,证明奥密克戎致死率低。这逻辑水平,跟相信上帝会显灵差不多。

而且,每次峰值到来时,美国的医疗资源也会非常紧张,只是表现方式与中国不同。这是因为两国医疗系统不一样。中国现在在峰值中,很多药店买不到布洛芬,这很愁人,政府也在想尽办法调动资源。美国在峰值中,则是动不动医护人员就累得罢工了,医院空了;或者一些没买保险的人治完病收到天价账单,生不如死;或者是在病毒致死率很高的时候约不到医生,耽误了治疗。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因为美国医疗系统几乎完全是私有企业构成的,而且医疗科技依然领先全球,所以,美国医疗系统应对新冠时,疫苗研发得快,但治病时却是利润至上——平时没有疫情时,你只要肯花钱、花大钱,就能获得特别好的医疗服务,没钱的就要线上排队等几个月,或超市买药自愈;但疫情峰值到来时,这套完全靠市场的机制就不灵了,很容易卡顿、休克,而且穷人都感染了,富人也跑不了。不过,峰值一过,就又好了。

但无论是什么医疗体系,面对病毒,老人、孕妇、孩子无疑都是最脆弱的,中美都是如此。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有几家真的一辈子不生娃?这个时候,同理心最重要!若是真能搭把手、救个人,那更是胜造七级浮屠。因为有同理心的社会,才有希望。如果主流舆论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毫无同理心,那么这个“人们的悲欢离合并不相同”的社会就会逐渐变得麻木,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大V、媒体人、或哪怕是普通网民、身边朋友,都一定要站出来怼,你光明一些,社会就会光明一些。我记得有人问:为什么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电影里,一定都要演人们面对灾难时要让老人、女人、儿童先走的桥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答案是:给人希望

一句话概括:没有完美的医疗体系,峰值一来,中美都难;峰值一过,都能应付!所以,不要以峰值中发生的事,推测曲线平缓时的常态。不过,医疗说到底是个良心活,利润至上是可以提高效率,但唯利是图肯定不是长久之计。社会说到底是人构成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许能满足一部分人一时的利益,但一定在长远上是反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