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周慧珺先生驾鹤西归。首先,本人和诸多网友一样,是尊重周先生的。

然而对于周慧珺先生的书法水平,毫不避讳地说,本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熬夜执笔,长篇大论,但最终全部删掉了,因为不想引发不必要的口水战;同时也不想发表一些不敬重周先生的言论,因为那不是我的本意。

但这事挂在心头,不吐不快,最终还是忍不住要写下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反复修改了几次,写了又删,删了再写,但始终找不到比较温和的言辞。我知道,周先生是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偶像,因此,如有冒犯,请海涵。

周慧珺本是女士,时下之人称周慧珺为先生,足见其声望之高。因此我对周先生提出质疑,免不了要被口水淹没。

周慧珺先生是沈尹默的嫡系弟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我们先看看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本人对周慧珺先生了解不多,但如果单纯从这样的作品看,这是妥妥的江湖书法,跟街头巷尾那些广告招牌之类的书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或许还不如那些广告招牌之类的水平。

论笔法,根本谈不上,完全没有用笔的概念;论气韵、神采,那问题就更大了,满满的江湖气息,市井习气非常严重。

百度说,周慧珺先生研习了众多古典名帖,其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蜀素帖》。看完之后我沉思良久,实在想不通,潜心研究古典名帖的周先生为何会写出这样的字?

接下来我百度了一下周慧珺先生的基本资料。周先生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彼时,我国尚未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周先生风华之年。那个年代由于我国刚刚建国,根本没多少人有条件去研究书法,再加上通信落后,信息闭塞,有些人即使有一定的水平,也很可能没办法崭露头角。

最最关键的是因为那时候研究书法的人太少,大部分人对书法的认知还没得到提升,以至于那些真正有一定深度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往往得不到认可,因为大家看不懂。反而像周慧珺先生这种江湖气息比较重的书法,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在那种大环境之下,欧阳中石先生、杨再春先生、周慧珺先生这些前辈应运而生,红极一时。(本人完全没有不尊重这些前辈的意思)。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方面的条件不断改善,通信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后辈们有了更优越的条件去研究书法,自然也就对书法有了更为全面、更为立体、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认识。

如今,大量的后起之秀活跃于书坛,可谓人才济济。

与建国之初的前辈相比,后起之秀的书法无论是从技法层面还是从格调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说建国之初就没有优秀的书法家。我说的只是大部分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信息日益透明,之前那些在特定环境上位的书法家们,与后起之秀渐行渐远。

说得直白一点,后起之秀对于大部分老前辈们的书法水平并不认可,而这种不认可难免溢于言表;自然而然,也有部分老前辈觉得年轻人“桀骜不驯”、“自以为是”。当然,这里说的年轻人不单单是年龄概念,而是指后来上位的一大批书法家。

是否可以这么说: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那批特定的名人?比如周慧珺先生,有当时大名鼎鼎的沈尹默为她背书,想不红都难。至于欧阳中石先生,那时候也是如日中天。直到20世纪末,《中国书法》教材的题字都出自欧阳先生之手,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必然要接受时间的洗礼,周先生和他的书法作品也同样无法逃脱这个规律。

随着周先生的仙逝,我们要告别的不仅仅是周先生本人,更应该和她的书法告别。

然而可悲的是,网络上把周先生称为“一代巨匠”的,仍然大有人在。可见文化素质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文末的图片,与周先生无关,仅仅是本文设置封面的需要。图片归“半床花影伴书眠”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