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田。

我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膝,只想在赏花饮酒中度过悠闲的时光直到死亡。

为了功名利禄奔波是达官贵人的乐趣,像我这种贫穷的人只爱赏花喝酒。

在我看来,富贵荣华一文不值,清贫才是生活真谛。

他们为了那些俗物劳碌不休,我却得到了闲适安乐。

你们说我疯魔了,我却说你们没活明白。

那些豪杰贵胄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变成了耕耘的田地,跟穷人的坟地有什么区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被这首诗中散发出来的飘逸洒脱所折服。所以不禁要问,经历过多么跌宕的人生才能有这样的感悟呢?

这首《桃花庵歌》的作者是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伯虎是他的字,他名叫唐寅,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唐寅的先祖唐俭在隋唐时期曾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后来到明代,他的先祖唐泰在兵部任职,不幸赶上“土木堡之变”,正是战死的几十万兵士之一。此后唐家子孙定居在苏州吴县,唐寅的父亲唐广德是一家小酒馆的老板。

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了。因为成化六年是庚寅年,所以父母为他取名“唐寅”。

父母非常重视唐寅的教育,虽然家境一般,但也尽最大努力供他读书。唐寅也不负众望,从小聪敏好学,15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府学读书,在那里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寅18岁这一年娶了徐廷瑞的次女徐氏。虽然徐家是官宦之家,唐家只是商户,但此时唐寅在当地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所以两人算是登对。

这时候的唐寅可谓家庭和美,学业有成,未来可期,然而命运好像有意捉弄他,突然将之前的馈赠全部收回。在唐寅24岁本命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妻子也因难产一尸两命,第二年他的妹妹由于婚姻不幸福竟然自杀了。

一次次的打击之后,他的意志崩溃了,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26岁时,唐寅写下了《白发诗》: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二十多岁的人生还有很多磨难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百感怆然”也只是一些生离死别的简略悲情。然而这红尘路,独行才是常态,那些无法名状的、欲说还休的绝望,才是他路上所见全部的景致。

弘治十年(1497年)27岁的唐寅逐渐缓过来,他续弦何氏,并且在好友们的劝说下开始读书备战这一年的录科考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乡试)。最后虽然考的不错,但是由于考试间隙与好友狎妓饮酒遭到提学御史厌恶,被取消了成绩。幸亏好友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以及苏州知府曹凤等人求情,才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唐寅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在第二年的乡试中,他得到主考官梁储的欣赏,拿到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唐寅成了“唐解元”,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是“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唐寅觉得自己如同一把出鞘的宝剑,终于冲破尘劳、光芒万丈,从此更加不知收敛,经常出去狎妓作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友们纷纷规劝他,文徵明直接写信给唐寅,很严肃地劝告他:我父亲说你才华出众,但为人轻浮,恐怕会一事无成。可唐寅却听不进去,他给文徵回信道:我这人就这样,你看不惯就别和我做朋友。字里行间语气十分刻薄狂妄。

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天,唐寅与江阴举子徐经一道去京城参加会试。徐经是个富二代,有多富呢?他家里有一座私人图书馆。不过徐经本人却一点纨绔习气都没有,十分好学上进,二人一路聊的十分投契,简直是相见恨晚。徐经比唐寅早一届中了举人,所以经验稍微丰富一些,到了京城安排好住处,就带着唐寅去拜访自己的恩师程敏政。

徐经乡试那年,正是程敏政任主考官录取了他。这二人从而建立了师生关系,将来走上官场这可是很重要的人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唐寅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自己又不想攀附权贵,就不太想去。徐经劝他,说程敏政学富五车,是当朝皇帝和太子的老师,能得这样的大儒指点,可顶得上自己闷头看几年的书了。唐寅觉得有道理,于是跟着去了。徐经家里有钱,为人又不差事儿,观念中没有空手上门的道理,况且又是拜访如此重要的人,于是随身提了份厚礼。

程敏政与两位年轻的举子交流了一番,对二人大加勉励,尤其对唐寅的文章诗词赞不绝口。后来徐经和唐寅又向程敏政请教应试技巧方面的问题,程敏政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临走时,唐寅想替自己的恩师梁储向程敏政求一篇文章,程敏政十分欣赏唐寅,对当年点唐寅为解元的这位伯乐也很有好感,于是满口答应。唐寅要送谢礼,程敏政只象征性地收了唐寅一个金币,文章就等唐寅下次来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么有来有回地,唐寅和徐经后来又拜访了程敏政好几次,程敏政为他们梳理知识点,辅导策论,还出题考校他们的文章。唐徐二人都非常高调,他们的习作就被举子们小范围地传阅开来。直到会试的前两天,时任礼部侍郎的程敏政被点为本次会试的副考官,与主考官礼部尚书李东阳一起拟订考题。

会试结束散场出来,唐伯虎和徐经一脸胜券在握的表情,直奔酒楼庆祝,与其他举子的忐忑挫败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户部给事中华昶上疏弹劾程敏政徇私舞弊,泄题给徐经和唐寅,明孝宗朱佑樘立刻就命人彻查。由于这时候还没发榜,不能从中榜的结果来推断徐经、唐寅是否作弊。所以明孝宗命其他考官们重新审核程敏政阅过的试卷,看程敏政在阅卷过程中有没有存在徇私舞弊的行为。复查完发现300多个中榜者中并没有徐经和唐寅。

至于泄题,这个很难判断。由于程敏政是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相当于副部长),还曾是明孝宗的老师,所以明孝宗只下令把华昶、徐经、唐寅送锦衣卫镇抚司审问。明朝的锦衣卫何等凶残,徐经很快就屈打成招,承认贿赂程敏政得到会试题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又有另一位考官林廷玉站出来举报,说看见程敏政在听到风声后将阅过的试卷重新整理,把徐经、唐寅和几个答得不错的考生剔了出来。

其实单看华昶的弹劾有点听风就是雨,站不住脚,而林廷玉的说法就很可信了。唐寅是应天府解元,相当于省状元,这样的人才在会试中怎么可能榜上无名?就算没有提前得知考题,凭实力也能进二甲吧。程敏政把他的试卷剔出来反而显得心虚。

在舆论压力之下,这个案子交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认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程敏政舞弊泄题,但徐经拜访程敏政确实送了厚礼,唐寅也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求了篇文章,勉强算是行贿。程敏政身份敏感,却不注意避嫌;华昶弹劾他,却没有拿出足够充分的证据,几个人都有过错。

最终明孝宗拍板,将唐寅和徐经罢黜为吏,终身不得入仕做官,程敏政罢官,华昶降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场案当年轰轰烈烈,又草草结局。程敏政仕途断送,心中郁郁,出狱不久就发痈病去世了。徐经心灰意冷回家接手家族生意,但始终为此郁郁不欢,35岁就抑郁而亡,而徐经的后人也很少再涉足科举,徐经的后人中最出名的就属他的玄孙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至于唐寅,他被贬为苏州府小吏,深以为耻,拒不入职。垂头丧脑地回到家,后娶的继室何氏觉得跟唐寅在一起没有未来,也离他而去。没多久,唐寅的亲弟弟唐申又与他分家。

才过而立之年的唐寅,父死母丧,妻儿离散,师恩崩断,故友义绝,老燕单飞,前途渺茫,无家可归。

走投无路之际,宁王朱宸濠向他拋来橄榄枝,于是唐寅赶赴江西南昌成为宁王的门客。本以为贵人相助能闯出新气象,可是他慢慢发现不对劲,宁王这好像是要造反!

唐寅可不敢跟着赌命,再说以宁王的实力也没什么赢面,唐寅就想溜。但宁王府也不是他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地方,他来了这么久已经掌握了不少秘密。唐寅没办法,只好装疯卖傻,在公众场合不穿衣服走来走去,捡路边的砂土放进口中,还说一些毫无逻辑的疯话。宁王见状觉得丢人,只好派人把唐寅送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寅回到苏州后,看中了金阊门外的桃花坞的一片废弃别墅,他向一位当官的朋友借钱在这重建了别墅,取名桃花庵,平时就靠着给人写墓志铭以及卖字画为生。除了《桃花庵》诗,他还作了一首《叹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不难看出,少年弟子江湖老,当年那个狂傲少年已经长大。他写信给文征明,两人冰释前嫌。他还娶了第三任妻子——风尘知己沈九娘,两个人清贫相守。唐寅磨平了棱角,熄灭了气焰,最终跟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其实桃花庵对唐寅的人生有很大的意义,代表着他归于平淡,连他和沈九娘所生的女儿都取名为桃笙,可见在桃花庵里的唐寅才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真谛。

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并葬于桃花坞,终年5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