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又‬看到‬有‬专家称,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这么乐观。反正我要打个问号。

提出这个说法,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感染了一圈了,整体重复感染率下降?虽然‬传播率‬高‬,但‬重症率‬下降‬?即便如此,完全杜绝也是不可能的。想‬要‬完全‬恢复‬正常、走入‬正轨‬,也挺‬难的‬。

经过这一轮的“席卷”,人人都心有余悸。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甚至消费习惯都会发生改变。疫情前无拘无束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一去不复返的,还有之前对于大环境的信任。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这三方面原因‬:

  • 医疗

这次突然的放开,充分显示‬出‬社会层面远没有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药品不足,医护人员自我保护不够,应急设施不全。

药房很多药都处于缺药状态,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轮流休息,甚至带“阳”上岗。人员不足,患者激增,从而拉长了就诊时间。急诊科人满为患,留观床位严重不足。急救室到晚上能躺上百号人,环境可想而知。

人手不够,连打扫卫生的人都沒有。没有热水,即便医生给开了袋装中药,因为没法加热,也只能冰凉地喝下去。虽如此,仍旧是“一床难求”。

发热门诊就更不必说了,很多地方的发热门诊就是简易房,里面虽然有空调,但因为墙壁只是薄薄一层板子,室温至多就十几度。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一刻不停地忙碌,长长的队伍还是缓慢地移动。多问几句,后面的人都会着急地提意见。

因为家里有高龄老人连续高烧,在发热门诊确诊后,却因为没有空床,让我们自己找人,或者联系别家医院。我打遍了医院电话,都被告知没床位,或者不接诊个人患者,只接受从别的医院转院过来的重症患者。120永远都在放音乐,无奈之下,只能拨打热线寻求帮助。

几个小时以后,医院来电话了,提出的方案就是让我家人在医院等,什么时候给安排床位了,什么时候算。反正病人出现任何问题,医院里终归得有人管。

虽然大多数人感染后都能自愈,但对于患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讲,无论从症状上,还是从病程上,都非常难熬。医疗相应措施还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社区管理

去自从‬有‬了‬去‬医院‬的‬想法‬之后‬,家人就‬先‬联系了社区,想问问能不能帮忙联系急救车,但社区说这个他们不管,只能自己找。买不到应急的药,社区也不给解决。家庭医生更是别想。

回想之前,社区‬组织验核酸都很积极,一个也别想跑,家中‬百岁‬老人‬相应‬号召‬打‬疫苗,‬还‬专门‬派人‬拍照‬宣传‬。而今,却没人能帮忙解决家庭实际问题。家里如果有年轻人的还好些,可以在手机上下不同的app,寻找‬药‬源‬,网上‬下单‬买菜‬。若共同‬居住人‬都是老人,尤其是6、70岁的老人,甚至是百岁老人,那就只能急得抹泪了。

看到北京有的地方组织上门派发抗疫物资包,也有公布地方家庭医生电话的。这很好。但覆盖面还是远远不够。缺乏管理机制。自行居家隔离,一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物流

之前从没想过,网上定的货品,能长时间延迟配送,甚至有些家庭就靠生扛,直到病程末尾,药品才姗姗来迟。就连生活物资都会受到影响。

一些大的买菜平台,也得靠手速和运气,稍一犹豫,就会‬赫然弹出一行‬字‬“抱歉,今日运力已达上限,请明日再来”。

外地货仓也要经过调货、发货、滞留、配送,在路上走个7、8天很正常。每天时不时看一眼手机上的物流状态,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仅仅‬这句话‬“您的包裹已经离您越来越近了”我都看了三天了。一直‬在‬本市‬停留‬,也不知道还得再等几天才能收到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很被动,这些都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这些状况带给人心理上的影响,也许比疾病带给人的影响更大。

可以说,经历了这个阶段,很多人的观念都在发生转变。信任感在减少,期望值在降低,甚至对于公布信息产生了怀疑。遇到困难,还是要选择自救,指望别人是不太可能的。很多事情,也要多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现在一听“专家”二字,第一个反应就是“听听就得了”。我并没有‬不‬理智‬,但最近还是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也许经过时间的推移,情绪能消退,但这段记忆,很难忘却。不怕‬自己‬生病‬,就怕‬家人‬生病‬。

希望各方设施能尽快完善,流程制度更加完备。不要光盯着大数据,还要更关注数据背后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