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 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此后六百余年,北京成为了权力争夺的焦点,更是经济文化的中心,超一线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动。

可是在明朝建国初期,都城设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首都物产丰富,建置完备。朱棣一上台就非要把都城迁到寒冷贫瘠的北方,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祖朱棣

第一,是篡位的负罪感。

朱棣虽然给造反找了个“靖难”的借口,但建文帝才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再怎么掩饰,也难改变篡位的事实。若不是心里有愧,朱棣也不会烧了七天七夜的纸,只求安慰老爹的在天之灵。民间的种种议论,朱棣有的是办法让他们闭嘴。

史书可以改写,舆论可以控制,逼急了人也可以杀光,唯独鬼神的神秘力量,属于不可控范围。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朱棣总是要求个心安理得,那么南京不可能是他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葬于北京长陵

其实,后来永乐皇帝名命人编纂《永乐大典》,也是因为深深的负罪感。

第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南京是建文帝出生和执政的地方,从皇太孙做到皇帝,建文帝都有绝对的号召力。即使在朱棣杀入南京城之后,想让方孝孺动动笔,写个即位诏书也根本做不到。朱棣一气之下,灭了方孝孺十族,也就是除了家人之外,还包括他的学生。当然,方孝孺被诛十族,只见于野史,正史上并未有相应的记载。但是,朱棣逮捕杀戮不跟他合作的大臣,是确有其事的。

但杀戮只会导致更深的仇恨,进城半年来,逮捕的反贼太多,导致朱棣看谁都像刺客。

第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

相比南京,北京是朱棣常年驻扎的大本营。二十一岁封藩于此,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他在军队中树立了相当高的威望。而且朱棣这个人不摆架子,经常下基层体恤军民,当地人跟他关系非常铁。

朱棣刚要起兵造反就一呼百应不说,在突围北京城时,遇到了宋忠的军队,行伍中都是常年在北京周边驻扎的。两边的军队刚一接近还没等开打,仔细一看,竟然全是亲戚。这种盘根错节的势力,是支持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首要条件。所以对于 “燕王”朱棣来说,放弃北京,无异于放弃自己最坚固的大后方。

第四,成祖朱棣好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和大哥太子不同,他从小上的是军校,李文忠是他的兵法老师,徐达是他的老丈人,平生接触的都是开国大将,耳濡目染,想不喜欢打仗都很难。

朱棣的成名战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他去驱赶骚扰边境的北元军队。蒙古骑兵最擅游击,打完就跑,跑得还特别快。

但是朱棣靠着极强的军事天赋,不仅不费一兵一卒,还把主力军队给招降了,从此声名大振。其实朱棣也是普通人,也追求名利。战争于他而言既是唯一的爱好,也是获取荣耀的办法。后来,他的子孙也出了一个人,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但他做得比朱棣荒唐得多,没仗也得找仗打。后来,王阳明在他御驾亲征前平定宸濠之乱,这让他非常不快。当然,朱棣有一个义正言辞的说法,就是“天子守国门”。

这样看来,朱棣力排众议决定迁都的做法,也不难理解。作为一个战争爱好者,都城的军事地位对他来确是强烈的吸引力,那么为了打造一个符合朱棣要求的新首都,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第一,增加军队。

大战过后,军队的及时补充非常重要,毕竟朱棣的征途是草原和远方。要想增加军队的有生力量,移民是最快最好的办法。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朱棣不断地从山西,浙江两地移民到北京,同时让军队在边境屯田。这样北京的粮食和人口都得到了极大丰富,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军事重镇。

第二,储备军粮。

朱棣以前与蒙古兵交手都是用轻骑兵追击,粮草不足严重影响了打仗的质量,但是北京的气候决定了它粮食产量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军队的补给,朱棣下令“南粮北运”。

这时,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打造的京杭大运河又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疏通运河后,北京所需的粮食从江南地区源源不断输送而来。

第三,都城的意义归根结底是皇权的象征,将军做皇帝,也是要面子的。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令建设紫禁城,这座皇宫比南京的更大更豪华。

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一条中轴线,把北京完美地划分成对等的两半。朱棣坐在皇椅上,从宫殿和城市的中央向外望,东西面都是对称的高楼矮墙。这种稳坐权力中心的奇妙感觉,也让后世六百年内出现的帝王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院

有了自己的“专属”首都后,朱棣也没闲着,立马投入了和北元你追我打的战争中。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明成祖因特长爱好而建立的首都北京,从眼前看,保证了北方边境的安稳与和平,从长远看来,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边,失去首都地位的南京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正是由于北京分担了行政职能,南京挣脱束缚,实现了经济腾飞,此外两京制的沿用也为南京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便利。

历史上举国迁都的事情不胜枚举,比如18世纪的俄国和14世纪的朝鲜。

彼得大帝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同时保障俄国的海洋利益,于1712年,将首都迁到了港口城市圣彼得堡。朝鲜太祖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成立了朝鲜王朝,为了与旧势力划清界限,于1394年将首都从开京迁到了汉阳,也就是今天的首尔。

首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的迁移代表着当权者的意志和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反过来,迁都带来的影响也会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历代评价

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吴晗

编辑说明

文字 / 拾贰酱

排版 / 蒹葭

封面 / 蒹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