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艺术社区作为重要的艺术实践概念在上海生根发芽。近日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其中的“艺术社区场域”单元选取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不少案例来自上海。

那么,什么是艺术社区?如何让艺术走进更多社区?如何让市民参与其中?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会志愿者在艺术社区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中华艺术宫的“2022风自海上”展览及论坛活动,并邀请艺术家、策展人王南溟作为特邀嘉宾,为读者做“社区枢纽站”展览板块导览同时,就上述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番对话。

策展人解读艺术社区:让老旧社区通过文化“长高”,让更多上海市民爱上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策展人解读艺术社区:让老旧社区通过文化“长高”,让更多上海市民爱上艺术!

晨报视频节目

让老旧小区变成艺术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老旧小区变成艺术社区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看到,这次展览当中呈现的陆家嘴社区案例在去年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参展样本社区之一,作为艺术家、批评家兼独立策划人,你曾经提出过“艺术社区”的理论,在这里能否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A 王南溟我们以往认为,艺术家的作品是在工作室完成,然后到美术馆去展览,就在这两个空间里面移动,另外还有一些作品会进入画廊销售。美术馆作为一个固定的场所,像个殿堂一样,是大家都要去参观的一个,当然美术馆也会配备一些公共教育资源,比如说讲座、导览,还有一些论坛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都能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学术建设能力。

这次展览当中“社区枢纽站”带来多个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展览当中“社区枢纽站”带来多个案例

其实,在美术馆学包括博物馆学,我们有另外一种理论主张,就是要把美术馆的墙给打破。美术馆是公共教育的场所,其实公共教育可以延伸到社区这个场所,而社区可以用来作为衡量美术馆公共教育完成度的一个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把美术馆就移出去了,做到社区里面去。但是,社区显然跟美术馆是不一样的,社区是一个社会现场,而美术馆是一个“内包”起来的学术空间,美术馆一旦到社会上呢,就变成了社会现场。

2022年1月5日,上大博物馆龙门特展亮相“星梦停车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月5日,上大博物馆龙门特展亮相“星梦停车棚”

Q 新闻晨报·周到:如何让陆家嘴成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呢?

A 王南溟:我们在陆家嘴那边是选了个点,这个过程其实也很有趣。之前,我们在各个地方都有进行过实验,看看在上海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尝试让艺术进入社区的,所以我们原来叫艺术进入社区

陆家嘴街道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工作方法。第一、不是说做一次艺术展示活动就结束了,我们专门组了一套班子,其中有九个人蹲点,有一部分工作时间,包括研究、实践,专门投入到陆家嘴的老旧社区里面去。

这次展览当中呈现的陆家嘴社区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展览当中呈现的陆家嘴社区案例

第二,寻找到陆家嘴老旧社区内相对来说比较有代表性的现场先动起来。我们有陆家嘴艺术社区片区的规划,我们的做法是一步步做,而不是同时遍地开花,先要找到一个启动点。

参与成员来自社会各个专业

Q 新闻晨报·周到:这个艺术社区里面包括了哪些成员?

A 王南溟:艺术社区里面的成员本来就是各个专业合在一起的,有公共管理教授、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艺术机构研究者,有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设计师,在我们团队里面还有一位富有经验、原先在东昌消防队工作过的成员赵解平,他后来从事档案工作(担任浦东新区档案学会副秘书长)。他一直在向我们提供关于陆家嘴老旧记忆的背景资料,如果没有他加入的话,我们可能对这一块信息把握不准。

“星梦停车棚”内有社区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梦停车棚”内有社区博物馆

Q 新闻晨报·周到:据说你的脚步走遍了陆家嘴的每个街区,每条马路,这次志愿者团队所在地,其实是你在东昌路打造的艺术社区,当初怎么会选择东昌路?

A 王南溟:东昌新村为什么成为首选呢?因为它紧挨着陆家嘴金融区,它的背景就是陆家嘴“三件套”。当时我们在陆家嘴考察了几个点,并对老旧社区搞了一套艺术社区的规划,最后选了陆家嘴的那个星梦停车棚。很奇怪,东昌路社区距离陆家嘴最近,但是呢,它又是在陆家嘴街道的边缘地带,有飞地的感觉。所以我就找了这样的点,这个点有什么好处呢?在上海几栋最高的楼下面。老旧社区的楼是不会再长高的,但是我们通过文化的植入,通过文化的高度让它生长出来。

2021年8月,上海首个“楼道美术馆”在东昌大楼亮相架起艺术桥梁,多方共同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8月,上海首个“楼道美术馆”在东昌大楼亮相架起艺术桥梁,多方共同合作

Q 新闻晨报·周到:这次的“2022风自海上”论坛,专家的观点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你在12月17日的第二场“美术馆/博物馆与社区”讨论当中做了主题演讲,主要观点是什么?

A 王南溟:这次论坛我做了一个演讲,主要是针对目前的行政管理跟文化公共政策的一些状况提出了建议,目前我们在文化管理中是把博物馆、美术馆和群艺馆三者分开的。那么我的演讲主题就是通过一些艺术进社区的案例,希望能架起一个桥梁,把博物馆、美术馆跟群艺馆之间进行一些互动合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各自开展活动,互相之间没有来往。

哈哈小广场:中华艺术宫、社区枢纽站、上海美术学院三方共同参与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哈小广场:中华艺术宫、社区枢纽站、上海美术学院三方共同参与的作品

近几年,市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派送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如果说,群文系统里面的文化派送的产品质量,还是停留在原有那套系统里面,跟上海市民的新需要会有一些脱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进社区其实是想提供一些新的案例,提供给进行公共管理的人去思考,从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Q 新闻晨报·周到:这次的“2022风自海上”展览,主要展出了艺术社区哪些成果?

A 王南溟:这次展览其实主要是选取了陆家嘴老旧社区的几个案例,放在中华艺术宫的“风自海上”的艺术社区场域板块进行展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是“社区枢纽站”的一个文献回顾展。东昌消防瞭望塔模型,赵解平提供了两张老照片,然后苏世栋在没有其他任何数据和图纸的情况下,根据老照片前后修改了六稿,所以我一直把这个模型当做是他们两个人合作的作品。

本次展览的东昌消防瞭望塔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的东昌消防瞭望塔模型

在《社区枢纽站志愿者墙》,你可以看到大多数参与者的名字,包括我上个问题当中提到的那些艺术社区里面的成员。

本次展览的《社区枢纽站志愿者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的《社区枢纽站志愿者墙》

那么,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我们会更进一步推动陆家嘴老旧社区的艺术进社区项目,也期待大家届时能共同参与进来!

王南溟,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兼独立策划人,原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2018年创建社区枢纽站,致力于艺术社区的理论与实践,2020年在刘海粟美术馆策划“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2021年城市空间艺术季陆家嘴社区(“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总策展人,2022年12月参与“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负责其中的“社区枢纽站”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