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东段方向爆发解放军和印军肢体冲突后,双方都开始在同一个方向加强部署。 那么,如今新锐装备集中的解放军对印一线,到底什么最让印军感到恐惧呢? 这次印度人自己给出了答案。
近日,解放军部署在日喀则机场的无人机队成为印方关注的焦点。 理由正如上一期节目所述,印度方面没有反体制解放军无人机的能力。 只有时刻关注中国无人机部署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我方作战体系部署情况,应对解放军无人机优势。
然而,随着侦察卫星拍摄到新无人机的照片,许多印度专家开始感叹印军在边境建立的作战体系还不起作用,随着这种无人机的部署,失去了战略价值。
那么,什么型号的无人机会被印度专家这么讨厌呢? 答案是中国的无侦察-7,一种没有作战能力,专门用于搜索敌人昂贵目标的高空侦察无人机。
与在国际武器市场和互联网上爆炸性攻击无人机相比,无侦察-7无作战能力的特点似乎是一个缺陷,因此,它可以成为印度专家们最大的威胁。
因为这些专家都知道,无侦察-7牺牲战斗能力的目的是获得更强的侦察和辅助作战能力,而后两种性能的提高所带来的威胁,远大于侦察无人机一体装载的几枚导弹。
事实上,作为解放军装备的首架高空长航侦察无人机,无侦察-7与其他侦察/察打一体无人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多数无人机通常只能通过光学通道侦察识别目标。 光学侦察设备尺寸最小、功耗低、价格也便宜,非常适合在消耗品无人机上使用。
但代价也很明显,无人机侦察范围限制在视距内的区域,最远也不过十几公里。 另外,由于是光学侦察,远距离物体的识别效率取决于镜头的分辨率,在进行敌我识别时也只能通过目视进行识别。 由于无法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输到我方部队,这种光学侦察的效率可以说非常低。
其余部分无人机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对2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超视距雷达成像侦察,但这种侦察模式仍然难以识别敌我,雷达图像分辨率较低,需要人工分析处理,使友军及时获取目标数据
因此,该侦察模式虽然能够对敌方高价值目标进行准确的侦察和定位,但由于时效性差,其侦察效率仍然不高。
但与无侦察-7不同,作为一种电子侦察无人机,无侦察-7可以像美军的RC-135那样通过采集电子信号来分析、搜索和定位敌人的信号源。
考虑到战场上,信号源往往是指挥设施、雷达设施等昂贵目标,通过该侦察模型,我们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快速定位这些核心节点,通过数据链直接引导和摧毁远程打击。
此次无搜查-7一旦出现在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印度专家非常警惕的理由是,印度方面将无搜查-7以电子侦察的形式定位为印军在边境地区部署的防空雷达,让歼-16D电子战斗机执行雷达作战,破坏印军的防空体系。
此外,有印度空军专家表示,无侦察-7很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电子战能力,即使双方没有冲突,也能持续压制印军防空指挥系统,破坏印军在边境地区的空中指挥能力。
印度拜美国为师,可以避免部署在边境地区的空军机队被解放军导弹“打成一锅粥”。 但他们没有能力应对解放军的电子战和电子侦察行动,最终导致整个印军边境作战体系无法有效牵制中国,失去了战略价值。
当然,印度方面的这种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无侦探-7的行为,多少有点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的意思。
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即使解放军没有在边境地区部署无侦察-7无人机,印军的边境作战体系也很尴尬。 除此之外,光歼-16D电子战斗机队就足以独自承担瘫痪印军防空指挥体系的任务,用无侦察-7做这项工作更省钱。
同样,中国不仅有“无侦察-7”这一电子侦察机,还有“高科技系列”这一大家子有机型。 没有侦探-7能干的他们也能干,没有侦探-7做不到,他们还是能干。
毕竟,无侦察-7只是解放军作战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它既不是核心机型,也不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任务只是让解放军更有效地应对印军边境挑衅。
抓住印度人这么小的扩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无侦察-7上,忽视解放军体系优势的分析方法,无异于学习鸵鸟,把头埋在地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