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降温夹杂着大风,刮来这条噩耗:87岁的《活红娘》宋长荣先生走了。

冬夜,呼啸的北风将我的思绪切换回青葱岁月——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懵懂年少的我,彼时是个单纯的“小戏迷”,课余穿梭于全市大小剧场,贪婪地观摩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方剧种。记得一天获悉泥城桥附近的“丽都大戏院”过两天有江苏沭阳县京剧团的宋氏男旦登台。对于这个来自县城的年轻后生我分外好奇和敬佩:敢于闯荡上海这个码头的绝非一般人,起码有过人的胆量!

要看就看首场,打炮戏是《红娘》。那晚,我早早来到“丽都”,只见大堂陈列着宋长荣便装、剧照各一张,既无花篮也无贺幛;倒是对他的简介不同凡响:他是一颗自学成才的、埋在乡间沃土下的夜明珠……用传说中的夜间能发光的宝珠形容一个艺人,颇令人玩味。而坊间的传言却说他是沭阳的菜农之后,平素背个竹筐满街叫卖,夜晚去戏馆边兜售边蹭戏,他天生一副清丽小嗓,一来两往,误打误撞,居然进了梨园行……当大幕开启,宋长荣扮演的红娘甫一亮相,竟然赢得满堂彩!不得不承认,“观众缘”,是玄妙而难以言状的存在,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以逼人的英气先声夺人,灵动的唱做、稳健的台风,中规中矩的招式,引起一众老观众的惊喜。散场时,我身边的老观众议论纷纷:“乡下小囡,有苗头咯!”“还是个雏儿,大有前途!”按他当晚的表现看,“自学成才”显然不真实,大抵是“师出无名”,没有遇见提点的高人吧,拜师荀慧生大师是1961年以后的事了。当时,凭着年轻气盛,敢于孤胆叫板大上海;而上海果真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英雄不问出处,无论你来自梨园世家或出于草台班子,只要有两把刷子,就能赢得观众,受到青睐!

我作别年少轻狂,学艺、拍戏,与宋长荣行进在各自从艺的平行线上;真正交集是在八十年代,那年,宋长荣正迎来他从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与宋长荣演出照

1980年年初的一天,在我凤阳路的斗室里接待了两男一女,领队是上海电视台文艺科编辑李美娣,座上客是宋长荣及其拍档陈云秋。小李曾告诉我,宋团长一直想来拜访你,谈谈天聊聊戏。老上海人应该记得:1979年年尾至次年元月,沪上曾刮起一场“宋长荣旋风”:江苏淮阴京剧团在“中国大戏院”曾创下连演52场的纪录,观众逾六万人次,且一票难求。我也是通过电视台才看上戏的,他扮演的红娘,被各大媒体称为“活红娘”、“比女人更女人”……

寒暄之后,我忆及20多年前他在“丽都”的“处女秀”,当我一字不差地背诵“夜明珠”宣传用语时,他瞪大双眼说:“你可是上海第一批支持我的兄弟啊!”言谈间自然涉及此次观感,我觉得他最大的变化是演活了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人物的规定情境之中,还不时辅以些貌似信手拈来的小动作丰富之;使这小妮子更显俏丽、聪颖和侠义……喜欢红娘带领张生夜潜后花园的“棋盘舞”,歌舞并重,气氛热烈,此刻已将观众情绪点燃;接下来莺莺张生书斋相会,将红娘拒之门外的一段反四平调更是荡气回肠:“小姐你多风采,君瑞你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动静有致,相得益彰,很显人物张力。宋兄是个实诚人,问我:“我真有说的那么好吗?”我诚恳地告诉他,其实上海观众是挑剔的,你这次广受欢迎,除了剧情熟悉,场面热烈,你的表演生活化,贴近老百姓的审美;再者,长期被禁锢的传统剧目一旦重返舞台,观众积攒的热烈期待,也是引发他们蜂拥去剧场的原因,你就是突破口,天时地利人和都被你这“夜明珠”占齐了,所以大放异彩了!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此刻宋“趁热打铁”,提出我们见面谈艺如此投缘,合作一把如何?我自然不好推诿,当即决定他仍演红娘,我饰张生,演《传柬》一折,两位当场为我说起戏来,急得我临时找来一个小本子边学边记了下来……

在送客出弄堂的归程中,我深谙自己是中套了。小李是带着一个“活红娘”,自己却现场扮演一位真红娘。她携两位来访的一个潜在目的,意在撮合宋长荣和我录制一台影剧人“跨界”新节目;不然,为什么事先不告诉我约陈云秋一起来呢?哑然失笑中,识破而不点穿,一是和宋兄一起合作机会难得,我愿意尝试;二是体恤电视台为了创造屏幕新节目的良苦用心!

不几日,在上海电视台实录,先是带妆走一遍,由于现场交流顺畅,实录一遍过。我们握手道别,企盼后会有期。临别前他还询问我有关电影表演与舞台的分寸问题,后来我才知道,他正在筹备将此剧搬上银幕,他真是一个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人!那年他45,我42岁。

1980年春节前后在上海电视台播放了这个片段,引起不俗反响,一些未及亲临剧场一睹宋长荣风采的朋友,通过屏幕补上惊鸿一瞥,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位本地“新晋小生”;反应是节目太短了,没有看够……

此后若干年,我多次想找到这段珍贵的影像,当年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录制于大盘,早已难觅踪迹了。

云舒云卷,光阴似箭,转眼到了2006年。东方电视台《戏剧大舞台》栏目决定为我做一集戏曲专辑,总导演汪灏征询我对京剧剧目及人选的意见,我脱口而出:宋长荣,《传柬》。当时宋已是红遍全国的名角、荀派传人了,获奖无数,社会活动繁多,多次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会为了一个地方台的电视栏目专程来上海吗?我坚持对他的认知,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为了提振士气,团里老少爷们人手一件崭新呢大衣,说明他不是居功自傲而是宅心仁厚之人,只要他有档期,他一定会来共续前缘的!“吃不准,我们试试吧。”汪灏说。

果然不出所料,他即来复音:老友相邀,无限欢欣,将携两套不同色泽的行头供栏目选用。我当即找出26年前学艺的小本子,届时,两人再排练一遍。此时他71,我69。 他体恤地改变一些下蹲或下跪的调度,使表演的节奏更显流畅。老友重逢,无限感慨,如此相聚和合作何其难得!!

当次日我录制评弹节目时,他托人带话给我:任务完成了,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了,表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高尚艺德……

文艺界的朋友有多种,有的勤合作、常见面;有些由于艺术理念相通、追求与共,虽疏见面、少合作,却也能互为诤友。

如今,一颗埋在沃土下的夜明珠腾空升起直抵苍穹!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时,那颗熠熠发光的星辰,是你吗?‍‍‍‍(梁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