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
对刘瑾来说,他一生的起点其实是从遇到明武宗朱厚照开始的。
那是弘治年间,那时节,朱厚照还是太子。
小太监刘瑾自小进宫,无依无靠,在紫禁城里犯了宫规,依律当斩,但却侥幸免死,被充入东宫做了太子的侍从。
如此说来,刘瑾可以说是撞了大运,不仅不用死,反而还能成为太子的人。
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其实,到东宫做侍从,跟死了也基本没什么两样。
入了太子府,并非升官发财,而是进入了一个人间炼狱。
原因在于,太子朱厚照是个脾气十分古怪的人,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打骂侍从,服侍他的太监宫女们,稍有不慎,轻则殴打一顿,重则性命不保,区区刘瑾,恐怕在东宫待不了几天就得被抬出来。
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刘瑾一入东宫,如鱼得水,混得相当不错,朱厚照视他为亲信,对他十分器重,原因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刘瑾并非普通太监,而是一个十分有文化的太监。
(东宫)
不怕太监会打架,就怕太监有文化。
他博古通今,讲话又有趣,坊间奇闻,天下趣事,他总能娓娓道来,对常年憋在东宫不能随意走动的朱厚照来说,刘瑾简直就是个开心果。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一生勤俭有为的孝宗皇帝朱佑樘龙驭上宾,大行而去,作为老皇帝独苗的太子朱厚照毫无意外的即位了。
新皇帝一登基,刘瑾算是熬出头了。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瑾并非鸡犬之辈,但至少是太子多年来的玩伴,现在太子变成皇帝,自己的身份地位当然也得提一提。
常年服侍朱厚照的,除了刘瑾,另有七人,分别是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这七位加上刘瑾,合称“八虎”。
八虎,堪称有明以来朝堂之上权势最大的太监团体。
(明朝宦官)
本团体以刘瑾为直接领导人,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陪皇帝玩,才能让皇帝玩的开心,玩的尽兴,玩的物超所值。
于是,朱厚照登基伊始,还没等熟悉一下作为帝王的基本工作职责,就立刻被刘瑾手拉手,开始在紫禁城里大玩特玩起来。
做个好皇帝很难,要励精图治,要圣心明鉴,还要严格地督促自己不能沾染恶习。
但如果想要当个纨绔之君,昏庸之辈,那可是再容易不过了。
我们的朱厚照同志谥号为“武”,即说明他其实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但此时,他年少不能自持,加上刘瑾这么一诱惑,他立刻开始放纵自己,日日荒废朝政,在宫中玩乐不止。
刘瑾同志还真是个知心人,懂得如何取悦皇帝,今天牵只狗,明天牵头马,后天又从番邦搞来一批绝色舞姬,朱厚照整日斗鸡玩犬,唱歌跳舞,日子过的可以说是相当舒适。
对皇帝和内宫中的太监们走的很近这件事儿,起初,大臣们只觉得是小打小闹,并不在意,但久而久之,大家发现皇帝实在是玩的太狠,有时候竟然连上朝也见不到人,所以必须得管管了。
明朝的文武大臣由内阁统领,率先站出来的当然是内阁的大学士们,即李东阳,谢迁,刘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大臣,全都是先皇帝朱佑樘留给新皇帝的托孤大臣。
孝宗皇帝朱佑樘是个仁爱之君,在他有限的执政岁月里,他曾经亲手提拔了一批在基层岗位久不得志的官员。
(明孝宗朱佑樘)
当官能被皇帝赏识,自然要知恩图报,但朱佑樘身体不是很好,还没等这帮大臣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先领了便当。
当然了,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朱佑樘的死如果是必然,那么他的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武宗朱厚照一帮十分感恩戴德的大臣,而这帮大臣们常怀感恩之心,时常想要“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武宗皇帝朱厚照的一生都在和文官集团做对抗,他玩世不恭,性情不定,在宫中肆意妄为,又时常要出宫去玩耍。
皇帝种种不同寻常的行径,原因无非是因为皇帝总是感觉这帮大臣们拘着他,管着他,乃至大臣们组成了十分强大的文官集团,一度压过自己身为天家的权威。
但按作者来看,我觉得朱厚照无疑是错会了这帮大臣们的心意。
做臣子和做和尚区别不大,和尚是做一天撞一天钟,臣子是做一天上一天朝,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整天指责皇帝,管教皇帝,乃至顶撞皇帝,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是照拿不误的。
而这帮大臣们之所以整天都在和朱厚照较劲,无非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皇帝变成一个正直的,善良的人,换句话说,臣子们只不过是在报恩罢了。
当然了,这是后话,现在,大明文臣们第一次出场,打算给宦官们一点颜色看看。
三位内阁大学士联名上疏,表示皇帝你这段时间工作不是很认真啊,你整天跟后宫里的那帮太监们玩,把朝政都耽误了,我们内阁商量之后,有了这么一个想法,那就是请皇帝把身边的这帮太监,主要是那个刘瑾,给他开除了,给他们弄走,不然他们老带着你玩,慢慢把你都带坏了。
(李东阳)
朱厚照登基的时候年仅十五岁,不过是个半大孩子,在他眼里,李东阳这样的大臣就像是自己的长辈一样,所以他拿过奏疏之后,不敢怠慢,立刻恭恭敬敬的批复了四个字:
一定照办。
皇帝虽然嘴上说着一定照办,但其实他心里却很难办。
一方面,李东阳是自己的老子留下的顾命大臣,他的面子自己不能不给,但另一方面,刘瑾是自己童年时代,乃至少年时代最好的玩伴,真要把刘瑾给开除了,给辞退了,皇帝还十分舍不得。
两难之下,朱厚照选择了活稀泥,他把李东阳的折子压下,却并未对刘瑾有什么处罚,抑或是把他赶出宫去,反而像是失忆了一样,装作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
老实说,皇帝的做法不算高明,但却十分稳妥。
你呢,毕竟是托孤重臣,是我的长辈,你教育我,我不能不听,所以我态度很好,虚心纳谏,积极认错。但我毕竟是皇帝,你给我建议,我可以考虑一下,但我接受不接受,那就不是你说了算的了。
这么一来,大臣们的面子也有了,皇帝的里子也有了。
朱厚照希望这事情就此结束,但内阁中的大臣们却十分倔强。
他们等了几个月后,发现皇帝并没有惩处刘瑾,反而跟刘瑾处得更亲近了,不禁勃然大怒。
好小子!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导你,你居然敢糊弄我们!
于是,李东阳打算再次上疏,要求皇帝惩处刘瑾。
但在上疏之前,李东阳给自己留了个心眼。
他认为,之前已经上过一次疏了,如果这次还是老一套,皇帝难免还会跟自己打哈哈,所以这一次上疏不能走老路,应该是雷霆一击才对。
于是,内阁学士李东阳,谢迁,刘健鼓动了六部三司中的绝大部分长官,他们联名上疏,要求皇帝惩处宦官刘瑾,如果皇帝再赖账,再没有动作,那么大臣们就集体辞职——您不是跟太监们玩的好么?那您以后跟他们玩吧,我们不干了!
(谢迁)
这道折子一送到御前,立刻把朱厚照给吓了个够呛。
朋友们,此时的朱厚照年仅十五岁,他哪里经历过这副阵仗,他看着一众大臣们的上疏,心里直打鼓。
内阁统领百官,六部和三司则是朝廷的基本组成部门,如果这些官员们一夜之间都不干了,都不来上班了,那么大明王朝岂不是会转瞬之间就陷入崩溃?
此时,皇帝就算是再舍不得,也明白大臣们和刘瑾孰轻孰重,于是,他立刻决定,明日上朝就惩处刘瑾,把他撵出紫禁城。
刘瑾当然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知道大臣们素来看他不顺眼,但却没想到这帮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文臣们居然能发起如此致自己于死地的猛烈攻势。
自己不过是区区一个宦官,是皇帝用来寻开心的奴才,跟朝臣们的集体辞职相比,自己算个什么东西?
现在,摆在刘瑾面前的求生办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找李东阳求情,希望他能饶过自己一次。
但很显然,李东阳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又是上折子,又是联合大臣,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搞死,找他求情,完全是痴人说梦。
第二种,收拾行李赶紧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留自己一条命再说。
这种法子,固然可行,但刘瑾心中却十分不甘。
自己在大明朝廷混了半辈子才挣来今天的荣华富贵,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前两种办法不行,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种,去找皇帝朱厚照喊冤,希望皇帝能把自己保下来。
但皇帝会为了自己再一次得罪大臣们吗?
刘瑾不知道,可既然有一线生机,就总要试一试。
于是,趁着天色未亮,刘瑾夜访朱厚照,叩开了皇帝寝宫的大门。
(明武宗朱厚照)
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刘瑾见到皇帝之后,没有跪地求饶,也没有阿谀奉承,更没有替自己喊冤,他一改往日的状态,面对已经准备将自己抛弃的皇帝,轻轻说了这么一句话:
“岳结阁臣欲制上出入,故先去所忌耳。——《明史》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之所以大臣们想要收拾我刘瑾,目的就是为了给皇帝一个下马威,从而进一步的限制皇帝,让皇帝明白,谁才是紫禁城真正的主人。
刘瑾的话振聋发聩,听得皇帝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是啊,大臣们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大臣们让我处置谁我就处置谁,那我作为帝王的权力和权威,岂不是都被大臣们所控制了?
正在朱厚照沉思之际,刘瑾又补了另外一句十分玄妙的话:
皇帝,你已经长大了。
如果说之前的那一句话让朱厚照振聋发聩,那么现在这句话则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是紫禁城的主人,我是天下的王。
我掌握着这世间一切的运行规律,我可以突破俗世凡尘的一切桎梏。
一切由我说了算!
我喜欢谁,我跟谁玩,我做什么,谁敢指指点点?
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畏首畏尾地惧怕李东阳,惧怕联名上书威胁我的大臣们?
皇帝突然明白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自己原本不需要听从任何人的安排。
刘瑾?这是我人生中最好的玩伴,我朱厚照保定了!
不是想要辞职么?不是想要不干了么?
好!我批了!
于是,一夜之间,原本拥有压倒性胜利的群臣们被刘瑾用两句话轻而易举地打落下风,这场朝臣和宦官们的斗争以大臣全线失败而告终。
谢迁走了,刘健也走了。
那些上疏辞职的大臣们纷纷被辞退,内阁,六部,三司更是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裁员。
但奇怪的是,作为本次事件始作俑者的内阁学士李东阳,却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按理说,皇帝最排斥的大臣,就应该是整天对他喋喋不休的李东阳,而宦官刘瑾,更是把李东阳当做死敌,但凡有机会,肯定会把他清除出大明朝堂的舞台。
但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那些弹劾刘瑾,要求惩处刘瑾的官员们纷纷落了个惨淡收场的下场,但李东阳却出乎意料地从内阁学士升任内阁首辅,成为了大明政治圈的扛把子。
为什么?为什么李东阳会因祸得福?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想,当事人李东阳一定明白其中的缘故。
(明朝大臣)
在那个刘瑾帮朱厚照指点迷津,打开皇帝新思路的夜晚,皇帝不仅明白了自己才是天下之尊,自己的权威不容任何人干涉,更明白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如果朝堂上的大臣们是制约自己的势力,那么眼前的刘瑾早晚也会发展成制约自己的势力。
既然如此,皇帝就必须保留朝堂之上的所有势力,让他们相互争斗,相互攻击,彼此消耗,自己才能以统治者的身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他们。
或许,李东阳认为自己输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失败,因为皇帝仍然重用他,并且希望他在朝堂之上扮演其中一方势力的领导者。
又或许,刘瑾认为自己赢了,但实际上,他才是这场政治交锋中的失败者,因为从他点醒皇帝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将自己也放到了和皇帝的对立面上,他让皇帝明白了作为帝王的最终奥义,即:
大明王朝没有任何势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真正能,且只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只有皇帝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