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汤

秦艽三两(90g)甘草二两(60g)川芎二两(60g)当归二两(60g) 白芍药二两(60g) 细辛半两(15g)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各30g)石膏二两(60g)吴白芷一两(30g)白术一两(30g)地黄一两(30g)熟地黄一两(30g)白茯苓一两(30g)生川独活二两(60g)

上十六味,锉。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无时(现代用法:上述用量按比例酌减,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原方证治】

上方擅祛风清热,养血活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谓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制方背景】

补前人治中风之不足

在《内经》的记载中,并未直接提及中风病,但与此相关的描述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如《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中风病名始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指出其病因病机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又云:“夫风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认为本病病因为脉络空虚,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而致病。还指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后唐及宋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济生方》等医籍有关中风的论述大多不离开此范畴,均以“内虚邪中”之外风说立论,治疗以疏散风邪,补益正气为主,代表方剂如《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小续命汤(麻黄一两,防已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甘草一两,芍药一两,芎劳一两,杏仁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一两),临床治疗有效验者,亦多有不逮者。刘完素突破内虚邪中病机,认为中风是由内风所致。首次提出热极也可导致中风,为中风病因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和转折。

【制方要旨】

大秦艽汤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实则泻之”,“客者除之”的原则创制,是刘完素“热极生风”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刘氏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所以中风瘫痪者....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由五志过极,皆为热故也。”又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专立“中风论”,认为“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是以热则风动”;并根据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脏、中腑、中血等分而论之。大秦艽汤为气血亏虚,风邪初中经络证而设,以口眼喝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并兼有表证者为辨证要点,治以祛风通络为主,辅以养血、活血、清热。

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祛风发表;一则使筋脉得养,二则深合“疏风必先养血”之意;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以实卫;当归、白芍、熟地、生地、川芎养血调肝,既可荣养筋脉,令舌体柔和,手足复健,又可使祛风而不伤阴耗血,与益气健脾众药相配,可使营卫调而腠理密;风邪郁而化热,故又用石膏、黄芩以清泄内热。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

本方祛风散邪与养血益气同用,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又寄治血于治风之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妙。故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但需要注意的是:若舌强不言,手足不用属内风所致者,用本方治疗宜慎重。

【类方提要】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设愈风汤:羌活二两,甘草二两,防风二两,蔓荆子二两,川芎二两,细辛二两,枳壳二两,人参二两,麻黄二两,甘菊二两,薄荷二两,枸杞子二两,当归二两,知母二两,地骨皮二两,黄芪二两,独活二两,杜仲二两,白芷二两,秦艽二两,柴胡二两,半夏二两,前胡二两,厚朴二两,熟地黄二两,防已二两,茯苓三两,黄芩三两,生地黄四两,石膏四两,芍药三两,苍术四两,桂一两,每服一两,水煎服。用于中风内邪已除,外邪已尽者;以及小儿惊痫搐急,慢惊风;脾肾虚,筋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内弱风湿;一臂肢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者。

愈风汤为大秦艽汤中白术易为苍术,加麻黄、蔓荆子、菊花、柴胡、防已清解风邪;知母、地骨皮清泻虚热;人参、黄芪、枸杞子、当归、杜仲、肉桂益气、养血、温阳;枳壳、厚朴、半夏、前胡理气消痰,各药相配,表里兼顾,益气、养血、清热之功较大秦艽汤更为殊胜,刘氏指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认为愈风汤能调节阴阳,疏风行导诸经,初觉风动者,服此方可不致倒仆。

【名家发挥】

大秦艽汤首创了祛风通络,清热养血治疗中风之法。虽为治疗外风之剂,但汪昂谓其“此盖初中之时,外挟表邪,故用风药以解表,而用血药、气药以调里,非专于燥散也。”

在《中医内科学》教材(第五版)中,在“中风病·中经络”项下,明确列人了“经脉空虚,风邪入中”一证,治法“祛风、养血、通络”,方药即为“大秦艽汤”。吉林省名老中医谭景祺在总结治疗脑血管病的经验中指出:经络瘀阻发病多由正气亏虚、外中风邪、引动痰湿、流窜经络。常宗大秦艽汤之意加减拟方,药用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发散之特性宣畅经络,促进血行。

王永炎认为,大秦艽汤不仅可以治疗外风,也可以用于中风先兆证的运用。他指出,“风”在中风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风先兆证的发病中,这一点更为突出,“风邪”占据了主导地位。提出中风先兆证之风,为“内风旋动,行在血中”的观点,而“血中生风”的治疗,则在于散风,在于祛风,使风从外泄,风息而血安。治疗的药物,遵循“发之、散之”的原则,就可以选用防风、羌活等“疏散风邪”之品。

大秦艽汤用药内外兼顾,现代运用较多,已不仅局限于气血亏虚,风邪初中经络证。在中风病发病的全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阶段(如中风先兆证、中风病急性期、中风病复发阶段)“风”的表现十分突出,内风亦可从外而泄。亦可用大秦艽汤。“疏散风邪”之法也成为了治疗中风先兆证、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治法之一。

【临床荟萃】

大秦艽汤的临床运用主要在内科和外科两方面。

1.内科

脑梗死、缺血性中风:中风多因情志过激,饮食不节,身体虚衰,劳倦过度,感受外邪而发。病机多为正气亏虚,阴阳失调,外邪入中,阴虚阳亢,内风旋动,湿痰内生,瘀血内阻,痹阻经脉,上扰清窍,以致气血瘀滞,经脉失养。近年来除平息内风,活瘀通脉法外,疏散风邪、宣畅气血亦为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之一。大秦艽汤集祛风、养血、活血之品为一炉,对治疗经脉空虚,风邪入中经络,痰瘀痹阻而致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半身不遂之中风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证时多配伍活血、化痰药物如川芎、红花、菖蒲、郁金等。

2.外科

(1)类风湿关节炎:本病属“痹证”、“历节”等范畴。病机主要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痹阻、痰瘀互结,而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缠绵难愈之病。故治疗当扶正蠲痹,兼化痰消瘀。大秦艽汤以祛风散邪、养血活血为功,治疗此病时,需加人参、黄芪等扶正补气;或加七叶一枝花清热祛邪;还可加陈皮、半夏等以化痰。

(2)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属“腰痛”范畴。在正虚时,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络、腰府,影响气血运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出现腰痛、下肢痛。大秦艽汤能通经活络、祛风胜湿。加用七叶一枝花更能消退炎症,改善组织代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尚未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风邪偏盛者,疗效较佳。

(3)坐骨神经痛:本病属“痹证”范畴。其发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容于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不通则痛,故治疗当祛风通络、除湿止痛。大秦艽汤具有疏通经络气血、祛风除湿之功能,用之如桴鼓相应。

(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本病属“骨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肾。”病机多为肾精亏虚、风寒湿邪外侵,致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需祛风除湿、补肾活血。用大秦艽汤去黄芩、石膏、生地黄,改白芍为赤芍,加牛膝、骨碎补、土鳖虫、木瓜、伸筋草等,切合病机,久服有效。

(5)面神经麻痹:本病隶属于中医“歪嘴风”,“口眼喝斜”,“面瘫”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由风、寒、热、痰、瘀痹阻面络,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滋养所致。大秦艽汤以祛风、散寒、清热、活血通络之法,使邪去而脉络通畅,气血调和,经筋得养。加用胆南星、石菖蒲涤痰通络;白附子温化寒湿;麝香芳香开窍;全蝎、僵蚕搜风通络,使邪去而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