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海关关员在现场查验进口肉类产品 张克升/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海关关员在现场查验进口肉类产品 张克升/摄
  图为:海关关员在现场查验进口水产品 张克升/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海关关员在现场查验进口水产品 张克升/摄
  图为:海关关员现场查验进口水果 张克升/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海关关员现场查验进口水果 张克升/摄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关节。山东省是食品农产品进出口大省,自2021年以来,青岛海关聚焦建设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口岸,制定5方面20条措施,着力提升口岸设施、技术、管理、服务、队伍能力和水平,服务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2021年青岛海关监管出口食品农产品连续22年位居全国海关首位以来,今年前11个月青岛海关监管进出口食品农产品2545.1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同比增长16.6%。

  发挥技术优势保市场主体

  发挥技术优势保市场主体

近日,青岛盛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200吨花生仁向青岛海关申报出口荷兰市场。从2021年5月开始,这家企业出口欧盟市场的花生,再也没有向海关申请签发《健康证书》。

这家公司是我国主要输欧盟花生企业之一,年出口花生仁1.2万吨以上。“海关指导我们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寻找科学方法降低黄曲霉素污染风险。”公司负责人郑玉珍说,“原先仅检测一个环节就需要5到6天,取消黄曲霉毒素检测后,现在从申请出口到货物启运最多2天,仅检测费一项,一年就节省6万多元。”

山东花生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深受欧盟市场欢迎,但是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影响正常贸易。1998年起,欧盟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及取样方法等做出严格规定。2002年欧盟又出台法规要求中国输欧盟花生必须批批进行官方抽样检验,并出具《健康证书》,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2021年。

“我们连续多年开展花生产地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普查工作,先后设立11项研究课题,制修订5个相关标准,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青岛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处处长宋海红表示,海关的一系列举措,使得辖区出口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并获得欧盟质量管理体系认可,推动欧盟于2021年5月取消对我国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官方检验及出具《健康证书》的要求。

去年以来,青岛海关还推动欧盟取消含明胶复合食品必须提交残留监控的要求,指导帮扶出口企业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产业根基。通过完善出口食品境外通报核查,组织对出口食品不合格信息进行调查,开展出口腌渍蔬菜风险排查、葡萄酒质量提升行动、水产品质量提升和专项整治等专项工作,青岛海关持续指导督促出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促进山东蔬菜、禽肉、水产品等优势产品扩大出口,“青岛啤酒”“龙口粉丝”“金乡大蒜”“烟台苹果”等一大批拳头产品享誉海外。

此外,青岛海关积极推广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和动植物产品生产企业注册登记“码上办”,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办理相关业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目前青岛海关辖区共备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3571家,数量居全国海关首位。

  强化服务保障保物流畅通

  强化服务保障保物流畅通

12月14日,4050吨进口冻猪肉在山东青岛港全自动码头卸船后,立即被转运到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进行检查。该批货物是由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进口的国家储备肉。

“我们刚收到船舶靠港信息和货物布控机检指令没多久,就从‘关港通’收到货物放行信息,机检后直接放行,真的是无感查验、无感通关。”青岛远洋大亚物流有限公司进口国储肉通关负责人龙昊表示。

为保障国内肉类市场的安全稳定供应,青岛海关对进口国储肉检疫审批优先受理、优先出证,现场查验实行“即验即放”,最大程度压缩入库前时间,保证国储肉以最快的速度通关,及时投放到国内市场。

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查验一处副处长戴方慧介绍,“关港通”口岸智慧查验平台是汇聚海关、港口、企业三方信息的一体化作业平台,通过发挥信息化优势,海关查验环节需人工处置的事项由14个缩减至7个,90%以上流程实现线上远程办理,进口食品农产品平均查验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口岸物流畅通,贸易才能畅通。青岛海关积极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申建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获批各类指定监管场地56家,总体数量位居全国海关第二位,其中肉类、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数量均居全国海关首位,口岸接卸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青岛海关主动靠前服务,持续推进现场“一站式”办公,在业务量较大的查验场所或集散中心驻地办公,实现货物查验“零等待”,并设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出台优先查验、预约查验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在中国十大集装箱海运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青岛口岸营商环境综合指数得分已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提升监管效能保供应安全

  提升监管效能保供应安全

12月12日,载有7万吨进口大豆的“亚特兰特号”轮靠泊日照港,青岛海关所属日照海关查验关员已在岸边等候,随后立即开展登轮表层检疫和查验等工作。该批大豆由嘉吉粮油(日照)有限公司进口,现场查验合格后,直接被运往公司仓库。

“现在进口大豆货船靠泊后,海关即查、即卸,卸完即可提离,每船大豆调运时间比原来缩短了5到7天,为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公司物流部经理孟晓梅说。

日照港是北方重要的进口粮食分拨中转基地,年接卸进境粮食达1000余万吨。“我们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附条件提离’监管作业模式,在现场查验无异常,完成取样送检后,可允许货物直接发往目的地封存,待相关检验项目结果出具后允许定点加工厂使用。”日照海关副关长马成军说,“通过将通关与入市两个环节分别监管,减少了进口粮食在港口滞留时间,提高了通关和疏运效率。”

据日照港营销中心经理牟斌介绍,这一模式实施后,港口泊位利用率提高了8.3%,筒仓周转率提高了1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保障粮食进口,青岛海关支持粮食进口企业自主选择靠泊检疫或锚地检疫,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经现场检疫合格的进口粮食附条件提离运往指定加工厂或定点储备库,并不断完善一线海关植物检疫初筛实验室,确保第一时间取制样初筛,实现实验室同步检验检测。

目前,青岛海关每年监管进口粮食2000多万吨,对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卫海、李永青、苏茂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