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疫办宣布,自明年2023年1月8日起,将对新冠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要对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呢?

理由一:从病毒变异情况看,潜伏期更短、致病力明显下降,将逐步演化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理由二:从疫情形势看,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在90%以上,重症率和死亡率极低;

理由三:从我国防控成果看,我国累计接种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在90%以上,药物研发取得进展,积累了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那么,“乙类乙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是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二是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三是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四是将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五是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六是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七是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如何理解实施“乙类乙管”的意义呢?

首先:始终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和始终秉承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

第二: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健康、防重症”;

第三: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那么,“乙类乙管”后,我们应如何防疫?

首先,提高防疫意识,“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

第二:落实防疫措施,及时完成对疫苗和加强免疫的接种,加快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要落实居家自我照护的自觉要求,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

第三:特殊群体特别注意,特别是儿童、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当周围疫情严重时,应尽量减少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活动,加强对疫情的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