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春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这是大部分北方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寒冬腊月,走进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看到的却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人场面,无论是温室大棚里还是养殖场中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冬闲、冬休、冬懒”在这里变成了“冬忙、冬动、冬战”,全镇上下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冬忙图”。
大棚里“种”出新希望
“种大棚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收入有保障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赶上市场行情好两年就能买台小轿车,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宁城县大明镇村民肖凤兵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明镇把发展日光温室蔬菜、陆地冷棚蔬菜作为产业振兴的有效载体,强力推进,先后建成城后东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城后西村设施农业产业园、新岭村冷棚产业园、二肯营子东村千亩冷棚产业园,全镇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000余亩,年产各类蔬菜3万吨,产值1.5亿元。为提高蔬菜品质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各个园区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种植技术、品种、管理和销售,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下一步,大明镇将立足区域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一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全镇农民从产业发展上获得更多实惠。”大明镇党委书记张玉英说。
菜农正在日光温室内为修剪番茄 马康赫 摄
养殖场里“长”出新优势
“现在我这养殖场里有200头肉牛,一头牛从出生到育肥成功,大概需要18个月,利润在9000元至10000元之间,我这些牛大概能赚200来万。”肉牛养殖户赵凤玲指着满圈的肉牛对笔者说。
大明镇是农业大镇,粮多、秸秆多发展养殖业具有天然优势,2017年大明镇投入财政资金500余万元,建起了第一座标准化养殖小区,2022年,又投资650万元新建肉牛养殖小区两处,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8处。目前,全镇肉牛存栏6000头、奶牛存栏1000头、生猪存栏10000头。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万头肉牛养殖集聚区、万头生猪养殖集聚区、千头奶牛牧场等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该镇农业资源优势正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惠及全镇农民。
养牛大户赵凤玲正在为喂牛 海婧璇 摄
三变改革“变”出新活力
连续三年的新冠疫情让许多农民的钱包瘪了下去,而大明镇二肯营子西村的农民却因“三变”改革分红大会的召开一个个变的腰包鼓鼓,今年的第一次分红全村306户村民分了213万元,户均6960多元。
二肯营子西村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多,由于分散经营、粗放管理,产出率低,村组织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决定集中流转全村土地2100亩建设制种植基地,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农忙时节到种植基地打工挣工资,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现在村民既有分红还有工资收入,人均增收1万多元。
“三变”改革让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更合理,让农村资源变活、产业变强、农民变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引擎。
(作者:中共宁城县委宣传部 张鹏,文中图片由中共宁城县委宣传部提供,央广网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