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浪潮兴起,养老政策利好不断,养老金融驶入快车道,金融机构竞相发力抢占蓝海市场,助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

12月27日,2022南都金融高峰论坛暨第11届金融行业年度评鉴在广州举行。在主题为“‘养老+金融’助力老有颐养”的圆桌论坛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政务学院双聘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广东保险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申曙光,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陈洪斌,平安银行基础零售管理部负责人汤亮,蜗牛保险经纪首席算师兼联合创始人李致炜分享了各自在养老金融领域的精彩观点。

居民养老投资意识被唤醒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养老保障需求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老需求尚未完全明

确,但养老保障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重视。”申曙光在发言中指出。

同时,申曙光亦指出,总体来看,在养老第三支柱方面,供给要落后于需求。尽管在老龄化加速和养老保障需求推动下,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近年来开始起步发展,保险、基金、银行、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具有一定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但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相当薄弱。众多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产品的参与人数、规模和覆盖面都远低于国际水平,且在性质上大多属于广义上的第三支柱产品,其中的多数并不真正具备养老功能。

扎根于保险经纪市场一线的李致炜同样深有感触。“在我们长期的社群服务中亦能察觉到,消费者的养老保障意识有了明显的强化。更多客户愿意持续告诉保险经纪人其家庭的新变化,以此动态平衡家庭养老规划。”李致炜表示,特别是自疫情以来,此前不少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养老保险等偏长期、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以丰富投资组合。

“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养老金融是一类十分普遍的需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中,养老金是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等,都是久期最长的资金之一。”陈洪斌表示,随着我国居民整体资产型收入在个人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渐抬升,养老金投资的占比也将有所提升。个人养老金这类长期资金入市,无疑对资本市场结构带来巨大利好,助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并提升A股市场稳定性。

在汤亮看来,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庞大,对于客户而言就能够获得更多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面对我国庞大的养老市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并在众多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的重点还是要做好更加定制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方案。”汤亮表示,平安银行作为首批拥有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之一,已经可为居民个人提供储蓄存款和公募基金两大类产品,并在未来继续发挥中国平安集团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在产品研发、投资策略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

多方面考量养老规划,实现最佳综合效果

个人养老规划作为一项长期投资计划,面对短期市场波动,投资者应当如何科学理性看待?哪些因素值得投资者关注,更好布局幸福晚年?

“从我自身投资管理工作来看,投资波动的敏感度来自于资金属性,而久期则是资金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陈洪斌发言中指出,资金期限越短,对短端的波动则更为重视。然而,养老金作为资本市场中偏长期的一类资金,重要的是需要对投资标的进行深度的价值研究。

陈洪斌建议,深度投研包含三大方面。一是对宏观外部环境的认识,判断资产价格的长期趋势;二是对行业和赛道的选择,比如投资成长属性强、未来前景清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适合5至10年甚至更长期的资金布局;三是从公司角度来看,若长期资金投资于具体的企业,则更偏重于行业龙头或基本面优秀的企业。

汤亮则表示,养老规划是一项可长达数十年的长期投资计划,从个人到家庭都存在着诸多变数,需要考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消费水平、投资理财计划以及财富传承等因素。这意味着养老规划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更多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的团队协助完成。“未来,对于我们金融从业人员而言,比拼的正是这类专业实力。”

李致炜指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落地,国家层面给予相当大的政策支持,包括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公募基金产品费率优惠等,投资者可享受到丰厚的政策红利。

此外,李致炜亦建议,单一保险产品仍然较难满足消费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养老规划,个人在规划养老更应从多方面考量以实现最佳的综合效果。

“从保险产品内部数据库来看,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数百款养老保险产品。不少保险机构亦做了创新尝试,包括设计能够满足带病人群长期风险保障需求的产品、附带社区服务权益、护理服务等等。”李致炜表示,通过对养老保险产品的多维度分析发现,尽管整个保险行业相当内卷,但从产品角度来看,同质化仍然偏多,特色化相对较少。

加快推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

在申曙光看来,加快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需要每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

申曙光在发言中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为基本的公共养老保险金,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但整体保障水平比较有限,替代率不足50%。特别是养老金支付压力和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已难以进一步承载由于快速和大规模的老龄化而造成的迅速增大的养老重压。

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多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没有能力建立企业年金,造成企业年金覆盖面太小;且职业年金覆盖人群已接近饱和(超过82%),增长潜力有限。

“营造第三支柱良好发展环境,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合作开展有效的工作。一是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品提供,鼓励不同业态良性竞争;二是支持金融机构研发凸显养老功能、满足多元需求的多样性产品;三是要求金融机构提高产品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完善监管机制。最后,要求金融机构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申曙光建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