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邀请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校兼任理学院院长。

这位老者提出了几个要求,一是同济理科的发展“必须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相结合”,二是关于自己的经济待遇——“不要津贴、不要房子、不要车子”。

这就是后来被学校师生交口称赞的“三不要”。而这位主动提出并一直坚持执行“三不要”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世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与核结缘

1932年,王世绩出生于上海一个教育世家。祖父曾兴办小学,母亲曾是小学教师,父亲则在一家职业学校任制图教师。一家人生活勤俭,乐善好施。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提前从小学毕业,进入免除学费的职业学校学习机械。渐渐地,王世绩对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

1950年,东北重工业基地急需技术人才,王世绩凭着一腔热情,毅然报名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在机车车辆修理厂做了一名技术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王世绩(左一)去哈尔滨报到

途经天津留影

在东北,王世绩一干就是两年多。他克服了气候、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很快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但王世绩对此并不满足,反而越干心里越不踏实。

原来,他发现自己懂的机械理论知识太少了,难以应对现实工作中多种多样的问题。斟酌再三后,王世绩决定辞职考大学。但由于时间仓促,最终并未能如愿进入心仪的机械系,而是被物理系录取了。

由于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刚入学时的王世绩压力极大。之后,在老师的开导和鼓励下,王世绩不仅很快就追赶上了班级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对广阔的物理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

1955年9月,王世绩和来自全国其他几所重点大学的高年级学生一道,被抽调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习,正式“与核结缘”。

次年10月,王世绩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室工作,当时的二室主任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

02

做研究要一丝不苟

王世绩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是参加我国第一台零功率堆“东风一号”的筹建工作。

虽然零功率堆体积小,作业人员不多,但按照钱三强“在基层岗位边干边学,兢兢业业,最终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的教导,王世绩作为操纵保护系统负责人,仍然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系统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但全所上下对相关工作都没有经验,而苏联派来的专家也只是个刚过实习期的青年,对零功率堆的测量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的调控并不十分在行。

“做研究要一丝不苟,穷追到底!”王世绩不向困难低头,认真查资料,做研究,不仅在临界试验前顺利完成了全部控制设备的调试,而且在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59年11月,王世绩被选派到苏联工作,进入当时国际知名的最优秀的核科学研究所之一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参加了第一台快中子脉冲反应堆建设。王世绩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工作机会,迅速攻克语言难关,边做边学,很快就赢得了苏联同事的尊敬,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在苏联工作时与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同事合影(前排左起:曾乃工、王世绩)

王世绩和苏联同事通过创新技术设备,实现了高本底下的高分辨高效率测量,获得了铀、钚共振中子截面、俘获、裂变比数据。这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所得数据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数据库收录。王世绩也因成绩突出,获得了所在苏联研究所1963年的科技奖。

1964年7月,王世绩接到回国支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建设的调令。他没有片刻犹豫,收拾行装离开了被白桦红松簇拥的伏尔加河畔,返回国内,一头扎进了茫茫青海戈壁滩。

王世绩先是领导设计了气体契伦科夫探测器,攻克了核测试研究的难关,并成功应用于1966年加强型原子弹试验和1967年首颗氢弹原理试验,为氢弹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后排除万难,带领科研人员开拓性地建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核物理测试技术和核测试专用设备。

03

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1977年12月,王世绩开始接触激光聚变研究工作。1988年,王世绩出任“863”计划X射线激光专题专家组组长,率队主攻X射线激光的实验与诊断研究。这不仅是世界前沿科技,更是我国国防科研的一个全新领域。

王世绩与同事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并实现了双靶对接方案,显著提高了X射线激光的输出强度;又采用多靶串接以及空间限束等方案,取得了领先国际水平的实验结果,使我国首创的双靶对接方法和凸柱面镜列阵透镜均匀线聚焦技术,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列阵透镜技术和双靶对接方案成功以后,王世绩与日本大阪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并于1998年获得了当时国际上亮度最高的短波长X射线激光。这一成果荣获日本大阪大学ILE科技进步奖,为我国X射线激光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5月,朱光亚来联合实验室视察

王世绩(左)向他汇报

1994年,为了满足物理实验对驱动器的更高需求,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开始研制“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按照设计要求,这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输出功率最高,连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高功率激光装置。

1997年,时任主任邓锡铭院士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神光Ⅱ”装置总体调试陷入困境。王世绩临危受命,发动全体参研人员分析问题,通过必要的判断试验找原因,以期不“伤筋动骨、推倒重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装置原定技术指标。

克服急躁情绪,逐级逐步梳理技术问题,群策群力改进技术方案,不断优化组织管理,积极协调上级智力资源支持……王世绩带领全体参研人员遵循科学规律,自主创新多项技术,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终于在2001年5月,实现“神光Ⅱ”装置研制工程全面达标!装置8路激光全部达到并部分优于研制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并于年底通过了国家验收与技术鉴定。联合实验室也成为高功率激光技术和ICF高能量密度物理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以及我国跨部门合作的成功典范。

投身科研60余年,从核测试、激光聚变、X射线激光到“神光Ⅱ”激光装置的研制,王世绩始终立足于国防科研最前沿,努力推动国防科技领域协作和人才培养。

创新、求实、严谨、协作,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王世绩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耳濡目染继承下的优良品质,也是自己在漫长科研路上点滴积攒和丰富起来并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王世绩入党的初心:“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要是党的需要,我个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