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让科研人翘首期盼的中科院分区表又迎来了更新。

图源:公众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

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介绍,这是首次仅发布采用「期刊超越指数」作为分区指标的升级版,不再发布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做指标的基础版,也因此备受关注。

自己发表的文章是升了还是降了;明年文章往哪投;都受到了这张分区表的影响。因为不少高校的绩效评定制度,人才评定,毕业标准,以及奖学金发放标准,都与中科院分区深度绑定。这张分区表可以说是拿捏住了科研人的命脉。

图源:某大学人才认定标准

可是万万没想到,在发布后不到一个星期,网友就发现号称严谨,权威的分区表竟然改了???

图源:知乎

数十本期刊跃升一区

据公众号「材料策」统计,这次分区表修改主要几乎都是升区

材料领域的 Nano Today 与自然出版社旗下的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一夜之间从二区变为了一区。

环境领域原来三区的One EarthPeople and Nature,则直接升为了一区。

医学领域一区期刊在 26 号迎来了大扩军。同 21 号的版本相比,26 号的分区表中多了十余本一区期刊。

以 Nature 子刊Nature Cancer为首的十余本二区期刊升为一区。而 JACC 旗下的CardioOncology更是完成了从四区到一区的华丽转身。

图源:公众号 Unionpub 学术 |生医领域在本次修改中变化的部分期刊

据「材料策」统计,仅材料领域,就有 45 本期刊的分区在 26 号的版本中进行了更改。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发生变化的期刊,都是进行了升区,受影响的领域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另外一点饱受科研人员诟病的是,如此大规模的更改分区结果,并没有任何形式的公告说明。

到底是失误所致,还是「人为操作」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由于和职称晋升,毕业升学等人生大事挂钩,期刊升区还算是科研人员喜闻乐见的事。但透明度的缺乏,还是让中科院分区表的公信力受到的质疑。

给国产期刊「抬咖」?

其实除了突然更改期刊分区,这次分区表自公布之日起就自带话题光环。中科院分区表响应国家号召而对国产期刊进行的倾斜,也引起不小的讨论。

综合类国产期刊中,2014 年创刊的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与 2018 年创刊的 Research,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综合性一区的行列,与其并列的是创刊过百年的 Nature, Science 与 PNAS。

在材料等国人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新创刊的国产期刊,力压老牌期刊晋级一区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比如 26 号被从二区暗改回一区的 One earth 与 Nature Cancer, 在 21 号的版本中,还排在不少国产期刊之后,一度引发热议。

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领域,我国已经占据了前沿研究的高地。通过创办本土期刊,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无可厚非。但有一部分期刊,通过硬塞进高区位,操纵影响因子等方式,快速提升所谓的「影响力」,会不会让「发论文」成为跑马圈地与闭门造车的重灾区,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从「影响因子」到「期刊超越指数」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成果。

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项目团队成员介绍,早在 2000 年初,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就率先提出「分区」概念——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2004 年开始以Excel格式文档发布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包括 13 个学科的大类;2012 年开始在 JCR 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发布最新数据。根据官方介绍,目前订购使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 500 多家,覆盖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国际出版商。其影响力,力可见一斑。

图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此前,中科院分区表的参考的指标一直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算法比较直白,优点是简单,透明。缺点也很明显——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否能与科学贡献的大小直接划上等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影响因子的初衷本质上是为了帮助图书管理员甄别需要购买的期刊的工具,却演变成了学术界人员聘用,晋升,基金申请与奖学金评定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一边是各类期刊操纵影响因子的丑闻甚嚣尘上,一边是国家开始了多项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大力破「四唯」,消除「唯影响因子论」带来的僵化评价指标和负面影响。

2019 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响应号召,推出了基于「期刊超越指数」的升级版分区表。

所谓「期刊超越指数」,是指随机从期刊 A 选择一篇论文,其引用数大于从其他期刊随机选择一篇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引用数概率。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但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能更好的反映出期刊的水平。

期刊超越指数计算方法|看不懂吧?看不懂就对了

在 2019 年到 2021 年之间,中科院分区表都有两个并行的版本,第一个为基于影响因子的基础版。另一个则为基于「期刊超越指数」的升级版。2022 年的最新版分区表则直接摒弃了基于影响因子的基础版本,将基于「期刊超越指数」的升级版作为唯一版本。

官方称「期刊超越指数」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避免一篇超高被引论文拉高整体均数;冷门学科备受冷落;均值指标容易被操控,体现期刊学科的交叉性。

当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比起人人可查、人人可算的影响因子,「期刊超越指数」所依赖的复杂公式就是一个黑箱,普通科研工作者难以得到各个期刊的最终得分。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区表项目团队成员表示,这是一个获取文献和发表论文的参考。并且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机构采用这份分区表,中科院分区表还是在某些情况具备了「指挥棒」的作用。

当评价标准变得单一而功利化后,大众对指标的公平性就更加关注:

既然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为什么会出现上百份期刊分区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截止到发稿,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并未对分区表大规模的暗改给出任何解释。广大吃瓜群众依旧无从得知这些变化是因为某人微调了计算公式中的某个参数?还是仅仅是单纯的某个「实习生」上传错了版本。

很难解释,为什么已经实施第四年的升级版分区规则,在「转正」的第一年,还会出现系统性的问题。

题图来源:2022 中科院分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