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东坡笔下的顶级治愈诗词:

0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分,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分,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然而从诗词中却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02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东栏梨花》是苏轼离开密州到徐州赴任,而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苏轼临行前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苏轼写完这首诗已年届不惑,翻来覆去也才只看过了40个清明,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无奈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的同时也道出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03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苏轼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在他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04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05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苏轼在词中用细雨、斜风、烟雾、杨柳、沙滩、淮河水、清茶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早春景象,和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整首词中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