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医之伟大,大疫必出大医,从古至今几百次的疫情,中医护佑华夏从来都没有缺席,就算是这次,中药也依然占据了主导作用。

新冠病毒疫情从2019年末爆发以来,中医中医药在此次的疫情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许多专家及权威人士的认可与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大权威官网,近期也都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防控救治,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很多读者朋友都曾反馈,在吃了中药之后,基本上两三天情况就好转了下来。从西周到清末民国,我国大疫流行555次,中医对‘疫’有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时期,也是瘟疫横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造成了十室九空的惨烈局面。

然而大疫必出大医,在那个瘟疫肆虐的年代,我国竟同时出现了三位伟大的医者,时人将他们称作建安三神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安三神医

“建安”是东汉末年时期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之前的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就先后发生过多次较大的瘟疫,到了建安年间,瘟疫仍然没有消失彻底。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历史上三位伟大的医者。

他们被人们称作“建安三神医”,分别是张仲景、华佗、董奉。

这三人之所以被人们奉为神医,肯定与他们高超的医术离不开关系,但却不是让人们一直歌颂的主要原因。因为从古至今,医术高超的医者大有人在,这三人之所以被人们怀念颂扬,还要从他们的医者仁心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瘟疫横行期间,一些庸医趁火打劫,为了利益不顾病人死活。张仲景对这些人极其痛恨,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伤寒杂病论》得以问世。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一生轻视仕途、不为利益,专心为普通百姓治病,就算是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期间,张仲景也要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坐堂医生的称呼,正是来源于此。也正是因为张仲景的医者仁心,以及对中医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后世将其尊称为“医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张仲景并列为神医的华佗,同样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名医,华佗的名声可谓是无人不知,这位简直就是神医的代表性人物。

很多医术高超的医生,人们往往都会将其称为“华佗再世”,华佗在医学界的历史地位,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张仲景被人们称为“医圣”,华佗也是“神医”的代表人物,那么与他们并列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杏林”的由来

相信很多人都对“杏林中人”、以及“杏林圣手”有所耳闻,自古以来,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

“杏林”这一词汇,也就成为了医家的尊称。它之所以能成为医家的尊称,其实和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少年学医,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但他在为百姓治病时,却分文不取,只是要求病人在山中栽上杏树,重病者栽五棵,轻病者栽一棵。

如此往复数年之后,那片杏林竟有了上万株,郁然成林。当杏子成熟之后,董奉会将杏子储藏起来,如果有人想要杏子,皆可拿粮食来换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奉用杏子换来的粮食,用来帮助生活贫困的老弱贫病及在外旅行没有川资之人,每当灾情到来时,董奉便会用这些粮食来赈济灾民。

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董奉去世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末年时期的瘟疫,堪称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从汉桓帝时期开始,中间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汉末三国时期,这也是三国时期为何能死那么多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大疫必出大医,一位医圣留下传世巨著,一位被称作神医华佗,一位留下了“杏林中人”的美誉。一个时期出现这三人中任何一人都了不得,但这三人却同时出现在了同一时期,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天佑华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谢在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之余翻阅本文~

专注于国学、历史、文化分享,点击上方名片即可关注,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