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广州报道

当前,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各个行业和组织,不断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再造。

12月29日,“科创大湾区 数实新力量”2022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年度榜单发布活动在广州举办。

活动现场揭晓了2022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年度榜单,围绕营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四个维度,广州立白、广州钱大妈、云宏信息科技、树根互联等十家企业获评年度优质转型企业样本。

“挖掘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样本,可以有效推动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将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何佐贤在会上表示。

中小企业数字化要坚持业务导向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以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深度融合,数字越来越将各行各业连为一体,数据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新要素、新动能,向数字化转型乃大势所趋,落后可能就要被淘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用户潮流化的需求消费、个性化需求、苛刻化需求等变化,用户日益进入到企业的生产体系、生产过程当中,企业的生产必须从规模化批量生产转向规模化的定制、全周期的服务等,这种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如果企业本身不做改进,不同步跟上这个趋势,会出现什么?会出现你的用户被同行拉走。”赵细康说。

作为此次年度优质转型企业样本,近年来,数字化已经成为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把手工程”,公司从2018年开启数字化转型,打造一些线上下单平台,最开始是面向经销商和渠道端,后来向门店全面推广。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立白数智中心副总经理林兆文介绍,通过前期的数字化转型,企业渠道管理、消费者管理在疫情期间更具优势,也获得了更大的效益。

尽管业内对数字化转型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仍普遍存在。

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洪波认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困难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决策或者说高管决心,当数字化不是企业“一把手工程”时往往很难推进;二是缺乏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三是缺乏资金。“企业不应设定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资金预算,而应该量力而行、小步慢走,才能迎来数字化改造的美好未来。”

云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为数字化转型企业构建数据中心的底座,也参与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转型历程。

结合中小企业的转型实际,云宏科技联合创始人涂华奇建议,在数字化战略上,企业要坚持业务导向和分步建设的原则,根据业务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一步步规划数字化转型路径,不要搞大而全,或妄想一蹴而就。

在数字化平台构建方面,涂华奇认为,易用易维是关键。“数字化转型的最后成果大多数都会反映为工具化的信息系统,很多中小企业的IT人才储备可能有限,因此这些信息系统要好用,要特别地便于企业运维。”此外,涂华奇强调,企业数字化要保证自主可控,在面对众多解决方案时,应坚持“问题导向,经济实用”。

数字经济成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正在成为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建立了省市联动共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等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组合拳”,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何佐贤介绍,目前,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数字产业化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具体体现在,一是全省累计推动2.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二是在全国首创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汇聚了800多家优秀服务商,培育了华为、树根互联、腾讯、富士康、美的、华润等6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形成了活跃的数字化服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生态;三是全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超21万座,数量全国第一。

“当前,广东正处于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从‘制造业立省’到‘制造业当家’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课’,大湾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何佐贤表示。

大湾区企业未来应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

对此,赵细康给出四个趋势,一是基于数据运行的智能工厂支撑的技术体系将逐步形成,二是供应链的相关方加速渗透融合、构建供给新生态,三是智能场景重构工厂转型,未来工厂可能变成以场景为单位来进行生产,四是工厂组织形态加速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业务形态、资源配置和商业模式。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也表示,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是产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不管企业愿不愿意,都必然要加入这个行列,如果能把握好这个机遇,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大湾区企业在数字化中更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涉及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制造来改造整个生产流程。”林江特别提到,要把数字化思维转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数字化转型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