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燕(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人物》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假装上班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在流浪》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身处待业期的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而被迫“假装上班”,他们或是借疫情原因称自己“仍在居家办公”,或是按照上下班的时间准时出门,但却走近星巴克或是麦当劳消磨时间,他们看似流浪在世俗的视野之中,但却也流浪在社会的时钟之外,过着一种另类的“gap year”。待业就待业,为什么要假装上班?或许只有身处其境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在该努力践行“996”的年纪,慢下来总是不被认同的。
不止是待业期的年轻人,2022年的年度考研大戏刚结束,近年来,似乎只要沾上“读研”,就一定能引发一定时间的热度话题,从谈“内卷”到聊“躺平”,再到前段时间同样引发讨论的“反向留学”——去往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日渐增多,一间教室里外国学生反倒成为异类,当保研和考研早已不是时新话题,国内的赛道已然饱和,国外的赛道又开始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学生,我们也会在求学阶段再次思考一个问题:一定要不停地读下去吗?一定需要这个学历吗?我们不可以慢下来吗?答案是显然的,慢下来,也总是不被认同。
张朝阳曾经说,年轻人不要太过努力,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应当客观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诚然,我们都早已明白“付出就会有回报”是个伪命题,也赞同张朝阳所提倡的“不要太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但我认为,没有生来愿意努力不休的年轻人,只有需要社会更多认同和支持的喘息者。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有一个标题:“要么工作,要么死亡”。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共性认识就是工作是美德,努力是品质,而不工作是不正常的,待业在家的年轻人被看成是失败的,只要不循着社会的时钟按部就班的人就会被视作社会机器下的残次品,不能像其他罐头一样有序地进入市场发挥价值。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历的要求一高再高,于是大学生挤破头去读研,就业市场更是血雨腥风,一岗难求,于是无数的年轻人又铆足了劲去践行“996”“007”,没有人生来就只会不休止地学习工作,相反,接受过教育、有自主意识的很多年轻人明白自己需要喘息,但无休止地努力更多时候不仅是在满足自己的人生需求,更是在满足和回应社会的固定期待。
我们深知应当慢下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去思考当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并不比努力简单,这背后不仅是自己能够“不要过度努力”的勇气,更是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受教育阶段时关于人生规划和选择的教育,这是过好一生的底气;是求学阶段时父母所给予的选择自己心之所向的主动性;是求职待业阶段时,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认同,有时候慢下来并不是游手好闲,也不是被社会抛弃,只是个人想要脱离一定的定式,为自己的人生思考更多更合适的可能,但这些在当下依然显得格外困难。更多的年轻人怀着无限想要追寻有意义的人生的热切,却在想要喘息思考时撞上了来自各方的不理解的锋芒,只能收回刚刚伸出的触角,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被裹挟在这条单行道的高速路,即使燃油耗尽也不能停下。一定的社会观念是其深刻而复杂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但是包容和理解是可以通过水滴石穿的力量达到的,至少我们深知这一点以后可对年轻人少些要求或苛责。
好的风景是有的,我看到了自媒体博主房琪kiki在父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辞掉了朝九晚五的工作踏上走遍中国的旅途,在旅行和记录下成为自媒体行业的一道蔚然风景,这世界上有无数人收到了理解和支持,也有沉默的大多数无法回头地扎进了时代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自主性的确重要,但父母家人的支持、社会观念的包容多样在很多时候能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
让社会的观念发生改变的道路固然漫长,但是只要能看到背后深藏的这样的问题,就有方向,年轻人需要更包容、更多样的做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年轻人不是不想喘息,不是不会喘息,只是需要更光明正大的喘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