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里芬芳着你我

——南山牛先生创作趣谈

·甘宏·

有作家说,文学气息最好的,也是我个人最为珍爱的,大多酿自于黑苦之冷泉,发酵或蒸馏到让你笑也笑得文学起来了…我对南山牛先生的认识,起始于10多年前在武都一次相聚,当时心里嘀咕:农民作家,没有固定收入,对文学十分偏爱,我打量着他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左胸兜里别一枚刚笔,红红的脸膛架一副近视眼镜,谦卑的笑容与在场的每一位握手,打招呼,寒暄,是认识,更是文人之间的相惜。也是这些年的初次际会,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后来的时间里,南山牛的名字和名气不时出现在省市文联刊物和文友的口碑中,只是我耽于公务,而轻慢了大家的热忱。去年11月间,亲戚从北京发微信称甘肃陇南农民诗人南山牛怎样厉害,如何不易介绍于我并分享他的成功。12月末市文联主席张红霞邀请我去参加南山牛作品集首发仪式,他已然成为名噪陇原的著名诗人。是的,这些年来,他有500多首(篇)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字见于《甘肃日报》、《飞天》、《诗刊》、《中国作家》、《星星》、《绿风》、《文学港》等50多家期刊杂志,这次参加座谈会,我拿到手并认真拜读的是诗集《然后,再亲亲我的祖国》,散文随笔《厚土高天人如歌》,深深地被字里行间充满情和意的字符所打动。

一、在黄天厚土里摸爬滚打。作为一个行当,要钻进去,沉下去,吃透里面的五谷杂粮,才能体味个中的酸甜苦辣,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学大寨,摧生了一幕幕破涕为笑的人间独幕剧:每天清晨劳动者站一排面向东方神情严肃地握拳早请示和收工后晚汇报,在大兵团(在公社建制下以大队为单位、群众参加平田整地)万人会战中年三十和初一带上冷冻的干粮,以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为标题,与天与地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旷野支大锅熬稀米粥充当饭食,对县、公社、大队领导揪斗戴高帽牵绳游走说“某某某”在本次会战中打了败仗,拉了稀屎……等等。

上工、放工、生产布置会、碾场、记工分、决算、大会战、传达上级文件,公布分红会,那是一种介于严密组织的强度劳动,政治思想集中统一,而个人家庭衣食住行自行解决的特殊年代,作者以超强的意志力,坚信遭逢不幸命悬一线但还有远大于此吸引我照亮我的东西——是对文学和爱情怀有启示意义的渴念,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始终相信爱有着康复力量的信念,或者甚或是一种义愤,坚持认为生活不只是已然经历的不堪回首的这些,或许在苦尽甘来中在无意义中创造意义,在碎片化的欲望世界中构建出自己思谋已久的整全,在欲念杂陈、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还可道说自己的神圣,用圣洁的心在污泥里开出莲花,于是乎,他在痛苦中扶犁前行,在另类的被鄙视里我行我素,在艰辛与残酷的生活中寻找解脱的绳扣,在孤独里攥紧生活的破缺,混乱、幸福、成就、毁灭、平庸、伟大,用优美的字符组合动人的旋律,编织美好的传说。

二、浓郁的乡土气息。品读南山牛先生作品,总让人觉得他的话语里有浓浓乡土气息,这气息或是贫脊的土地需要水肥土的改良和保持。亦或是肥沃里透着黑红沉甸甸的果实:在《然后,再亲亲我的祖国》第一辑情满乡土里写道:一年四季闲闲的院子,等的就是这个六月,就是这个六月晒粮食的忙,脚步,一如锅里炒菜的铲勺,一把老扫帚的身子,过来,过去,放下竹箩,又匆匆忙忙地端上了簸箕,头上一顶遮风遮雨遮太阳的旧草帽,却怎么也遮不住她风风火火的臭脾气,火爆得像晒满了一院子的粮食,一个劲儿地噼啪作响,把龙口夺食气温炙热,晒场碾场十分繁忙农妇紧张的心情表现无遗。再如写那座蒲家山、六月的风、火烧寨、秋风天气白云多、今日秋风里写道:山有戏场马有草场佛有道场萝卜白菜有市场,一把辣椒……第二辑:梦里乡土立夏写道:一亩苜蓿给牛羊立着,十亩麦子给丰收立着,二亩洋芋,三亩胡麻给蓝格莹莹的山歌立着,还有村学房檐下的半截老铁给十几个念书娃上课下课时立着……写到了西北人对生活的希冀,西北村学的简陋(半截铁权当上学放学的铃铛),对山神庙迷信敬畏的讽刺。在百姓六月里,刻划百姓六月就是一把好镰刀,紧紧地握在六月的手心,就无晴天风雨无阻,就风里雨里太阳里割草割麦割菜籽,只要镰刀弯成了腰,便是咔嚓嚓的飞毛利刃,便是红火火的五谷丰登,直到日落西山,直到满头夕阳红时,我们一样的腰,很像一把老镰刀,终于弯成自己的命。喻农人的命运似镰刀,形象贴切。第三辑放歌乡土里的就是这些土,土上的我们一个个土生土长,土腔土调,活出了满村庄的土头土脑,就像一山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高低路,就是这些土,种植着我们世世代代的生生息息,然后将我们世世代代欢欢乐乐地高抬,又哭哭啼啼的深埋,活脱脱刻画出对赖以修养生息黄天厚土的深情眷恋。漫步罗坝街上,在指点旧貌换新颜时,突然发现60年前抹不掉的脚印,这脚印里深含着对党的工作负责任的忠诚,忠诚后的被挨整,游斗甚或迫害,沉重的历史总是放下又被拾起的一个心结,因为幸福美满的家庭中折射出总有为此付出太过沉重的逆天大不幸,受尽了大灾大难的娘……不堪回首!原上的草,喂肥了一辈辈的牛啊、羊啊,一辈辈牛羊的粪水水,喂肥了草原上的草,于是,草原啊,牛羊啊,就成了永远的诗情画意。简洁、质朴的几句,点透自然界神秘的生物链所在。在第四辑乡土有痕章节里,一剂良药,熬药、吃药、三叶草,用对白理出了生活艰辛,做事不易和人们往往老了后悔不该当初的良药苦口,我的诗,我的歌,用四段对白粗线勾勒出一个出色诗人的成长所在,对生活中的人有很多反思和教益。早春二月里嚼出了西北人的谁的牙缝轻轻一松,就漏出了一句冷话,说这个瞎眼的老天爷啊,你比世上的黑心人还瞎。天黄一夜,人老一年,如今镰刀老了,老了的镰刀,就像老了的我,终究都会被人挂上墙的,我要比镰刀多一个玻璃装的镜框呢!把人与物好心一比啊,在平常里瞥见不平常,使人警醒。思想的思,思想的想,思想,亲爱的亲,亲爱的爱,亲爱的。既有世事苍桑的烙印,又有农民工巧手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磨灭的贡献,亦有通过拆字组意遍偿生活酸甜苦辣的个中感情和美好祝愿。用满满的庄稼汉程式写尽了四季耕耘和春花秋实,写出了一个繁花似锦的《然后,再亲亲我的祖国》!

三、直白的语言。许是南山牛生活的农村土壤绝少矫揉造作,更多的是泥土的真实浸润和土疙瘩率性的自然,绝无虚皮谎诈的欺骗和无限止的卖弄,更多的是西北人生就的粗狂耿直纯我,那土生土长的一件什物一个投足一个瞥目一个凝神,与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总能契合得恰到好处,在厚土高天人如歌里》,那年冬天的酸菜,拾柴的岁月,背椽三篇散文里,以纯真的语言和真实得没有一丁点修饰的生活场景,刻画了那个特殊生活困苦年代下人们的生活图景。酸菜是西北人艰难困苦条件下唯一养人不致人饿死的食物,它与什么主食和菜蔬都搭,做起来也方便,生活困难的家庭,每年能和几缸甚至更多的酸菜,就能不至于饿死家人,拾柴火是为了灶堂里有煮饭的烧柴,冬季炕眼烧炕取暖过冬,偏居一偶的住所,寸草难生荒凉的旷野,十分吃紧的生活生产资料,能冒险在山凹里拾得一些柴火回家是多么庆幸的事啊!背椽“投机倒把”赚差价弥补生活开销,那湿重且散发着松油香的椽子,要趁早从凌晨一点出发至当天上午九点左右把要买的椽子摆到自家的集市上叫卖,熬眼打瞌睡,饥饿困乏浑身透支,还想要卖个称心的价钱。生活之艰辛,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现状,还有宽川凉粉,我的毛驴,远去的老水磨,那座圆圆的碾麦场等等。作者用本真的地方语言,饱含真情和泪水,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存的图景。南山牛先生数十年的文学执念,造就了他所思所想所念一切皆耽于文学,于时乎,他为生存养家糊口拼搏,为创作笔耕勤于实践,如饥似渴阅读中外名著,汲取丰厚的创作积累和语言技巧。作家只有用自己地域或民族丰富的语言丰富自己之后,在创作时才能把客观事物和自己的愿望准确地表达出来,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南山牛先生的创作能够紧紧抓住各种客观事实和生活现象,并把他的人与物在特定环境下赋予特定的拟人化、拟物化语言,使读者感受到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赋予人、物和环境以客观性质和独立存在的形态,因而具有丰富的客观性和形象性的语言风格。

四、如影随形的人情世故。通常但凡好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反映了生活真实和作品里如影随形的人情世故。阅读南山牛先生的诗集,除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诗情画意的描白点缀,地方人文民俗的介绍外,我觉得他在描写和叙述中巧妙地揉进了人生谁也撕不开,扽不断且连得很紧的人情世故,如《然后再亲亲我的祖国》里的乡戏里无非是一些大人装扮成小人,无非是一些小人扮成大人。六月风里的镰刀,以人喻镰刀,年年收割的姿势,最后弯成了镰刀,年年在磨刀石上磨镰刀,最后将端端正正的身子磨成一张镰刀。还写那座蒲家山,七八十家子的人,拐弯抹角的沾亲带故,不能使年轻人平起平座,有人心隔肚皮的说不清道不明,有碗碗大了扣碟碟,碟碟大了扣碗碗的势利和欺软怕硬的瞎根根……今日秋风里:民有戏场马有草场佛有道场萝卜白菜有市场,一把辣椒都在短斤少两地称着一条无商不奸的古训。窗花里的世人窗里窗外的事就是隔着一张纸,千万小心别用指头戳破它,否则生活就会白白地增添上一道缝补不住的尴尬。羊年五月,猴年说猴,均以生肖喻人情世故里的颠倒黑白,令人潸然泪下,唏嘘人间冷暖无常。

五、刚直不阿的责任担当。写世故不囿于世故,写人情不为世态所困,写苦难不为艰辛迷途知退,这是南山牛先生创作的一大亮点。如果写作包含着个人对于独具的自我的发现,不是自我表现意义上的发现,而是发现自我的气质、自我的调性,自我的声音,那么这个自我可能始终处于未定的开放状态,亦包含着自我表征世界的最大限度与自由,在南山牛先生的作品里,他的思想、感觉、才华、欲念种种的外化,通过美妙诗行的音符和动人叙述的字符,张驰有度地跳动,这种跳动,是困苦人生脚步的印痕,是浸盈在乡村一生的发酵,是直面生与死的大喜大悲,是对西北农村生活场景黄土文化艰难可贵的挖掘、保存和传承……他们所遭逢的境遇是合乎时代情理也近乎必然的,毋须后世并无意义的哀婉叹惜,他和他们的时代共生恰恰成就了他作为写作者的自我完成。有无法取代的独特意义,那些生活于期间的人物如在梦中,他们的执着、病痛、忧伤仿佛人世水气蒸腾的浴室中的镜中之像,似真似幻,似有还无,若隐若现,但你无法从记忆或现实中抹去他们。这,正是南山牛先生著华彩文章的苦行僧之旅,担当社会道义的文人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甘宏,原陇南市档案局局长)

审核/高步芳 责编/王 强 编辑/杨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