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印媒《欧亚时报》的专家点评专栏中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上中印边境巡逻战士已经配备便携式制氧机的评论,印度媒体感叹中国装备越来越先进,但印军专家却认为,中国边防军人体力可能不如印军!
印专家:制氧机多此一举,原因是体力跟不上印军士兵!
《欧亚时报》称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中国在与印度接壤的高海拔地区的士兵佩戴了便携式制氧机(PCO),报道称可以在稀薄的大气中取得足够浓度的氧气以供士兵呼吸,可以就地解决呼吸问题并提高士兵战斗力。
这个央视的报道被推特上一个ID为Zhao DaShuai 无条件爱国@zhao_dashuai账号转发,其内容一个高原巡逻过程中的采访,说的是尖刀连配发了一个法宝:便携式制氧机,新疆军区某红军团的史连长表示这个制氧机很好用,在高原高海拔地区可以很好的解决呼吸问题,在训练过程中能大幅改善气喘问题,更快的登上高地。
另外制氧机已经达到了标配的程度,史连长表示连队巡逻的每人都配备了一台。关于体力恢复问题,央视的记者对多位战士进行了询问,答案是效果很不错,如果不用制氧机,巡逻途中爬某高地时需要休息多次,并且气喘吁吁体力很难恢复,现在可以“一口气”到顶。
该ID配发的推文则表示,现在部署在中印边境的部队,便携式制氧机已经成了标配,它可以吸入低含氧量大气,释放95%的纯氧,并且他表示在山地作战中,不喘气的一方射击精确度更高。
印媒:解放军士兵是中国制造的受益者
印媒对此事相当感叹,认为东拉达克的解放军士兵并不是其国内产业制造生物医疗设备能力的第一批受益者,中国强大研发制造能力的外溢,2021年时就曾为印度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呼吸机,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机电商品出口国,边防军人自然也能享受到这个红利。
印军专家:吸氧并不能解决问题
不过印军专家却和印媒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却用上了先捧后杀的招数,先是顺着印媒的思路表示这个设备确实有帮助,但最后却话锋一转,设备再好也赶不上印度士兵适应自然的身体素质,而且供电时间也很有限,对于作战没什么帮助:
北方陆军的Arvind Bhatia少将和Alok Asthana上校指出,这个设备可以缩短招募士兵的前线部署速度。正常情况下调拨的部队从低海拔地区换防至高海拔地区至少需要4-5天休整适应,以调整呼吸系统与心血管适应高海拔环境,便携式吸氧机可以大幅缩短这个时间,Asthana上校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有实际意义。
阿尔温德·巴蒂亚 (Arvind Bhatia)
Bhatia少将则认为后方的增援部队可以在尚未适应环境的情况立即前出部署,可以快速部署加强阵地,并且在全面进攻发起之时增加战斗力量。
不过Asthana认为这个设备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它持续工作的时间有限,这会让后勤补给又增加一个负担,给大量设备提供充满电的电池,而且在高寒地区电池效能下降,这个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尖锐。
印军另一位专家Dinny则认为这个设备提高中国士兵作战能力的说法被夸大了,他认为,没有什么设备可以代替自然适应,而且在这个高度下(印军称的东拉达克地区),缺氧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还有其他致命问题是制氧机解决不了的。
前北方陆军司令Lt Gen HS Panag认为该设备将有助于提高士兵在高原作战的表现,高海拔除了寒冷外,缺氧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他也认为该设备的续航是个问题,并且他称该设备会增加单兵携行能力的负担,带了制氧机就会少带大量的弹药,这将严重影响单兵作战。
另外他也认为这会大幅增加后勤负担,在高海拔地区作战的首要任务是作战,如果因此而减少携带弹药,他绝不会同意士兵使用这样的设备来保持体力。
从上文中印军各位专家的表态中大家也能发现,各位专家认为这个设备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个人体力与单兵作战能力必须要取得一个平衡,还有后勤等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便携式吸氧机究竟是什么原理?持续供电时间到底有多久?
制氧机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疫情期间,拥有制氧机的家庭不少,但很少有朋友了解到这种设备的真正原理,一般家庭和便携式制氧机都是通过分子筛氧的原理实现的,下图为一台典型便携式制氧机结构图:
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件:
- 1、空气压缩机;
- 2、电动气流方向切换阀;
- 3、分子筛床1和2:沸石(微孔铝硅酸盐矿物);
- 4、氧气出口/流量计;
在这个设备中最关键的就是分子筛床,它具有氮捕获能力,微孔铝硅酸盐矿物的沸石具有大量的孔洞,有强大的氮捕获能力,接下来就可以说明原理了:
空气压缩机启动,将气流吸入设备,经过过滤后再经过管道气流方向阀门,先被通向分子筛床1,通过沸石吸收氮气候剩下的高纯度氧被送往出口供给呼吸,因为大气中21%是氧气,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氮气,因此将大部分氮吸附后氧的纯度已经高达95%以上。
当第一个分子筛床饱和时气流方向被切换到第二个筛床,重新供氧,而第一个分子筛床则开始排氮,等排出完毕后又可以开始过滤氮气供给氧气,两个分子筛床就是这样轮流切换工作的。
在这个设备中耗电大户就是空气压缩机,人体一般每分钟需要5~6L空气,按95%氧气比例计算,大约需要过滤25L空气,计算个损耗,大约需要30L,也就是说空气压缩机在一分钟内需要通过30L空气,
某宝上一个30L/min流量的空气泵的功率为18W,一块12.6V/20AH的锂电池大约可以工作13.3小时,当然这个电池包可能会稍稍大一些,换成9AH(大约400~500g)还是可以接受的,也能持续工作6小时以上,如果将这个空气泵优化下,比如换成效率更高的压缩结构与无刷电机,再折合高海拔地区寒冷导致容量及减少以及空气密度下降,但3~4小时显然不会有任何问题。
中国军方的基础保障到底有多强?
西藏和新疆边境地区,不是高海拔高寒地带就是戈壁沙漠地带,军队部署作战,后勤保障被排在第一位。戍边将士的艰苦也是人所共知的,寒冷、风沙、大雪封山、沙尘暴封路成了家常便饭,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边防部队的后勤保障条件正在快速改善,下面举例几个小事件,大家就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1、印度军人的手机上显示:“中国欢迎您”
2018年4月2日,《印度时报》发表文章称记者在前往中印边界的道路上,长达数小时内手机完全没有信号,然后突然之间手机信号满格,屏幕上很快跳出了“中国欢迎您”的汉字,时间也马上转换到了北京时间。
印度军队的一名官员表示:“无论是道路还是手机,我们都没有连通,这对士气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提祖到基比图只有一条路,经常被山体滑坡挡住,连撤走一名伤员都很困难。”这一带属于“东北地区的东部”,当地印军负责监视边界另一边的解放军。
这是中印边境两边基础设施的写照,刷手机、打视频电话成了家常便饭,但这对印军来说如果不是用中国的5G信号,那么打个电话得开几个小时的车!不过问题是一名印度军人,拿着中国欢迎您的手机信号,给印度国内的家人打电话,实在是太伤自尊!
2、中国无人机空投补给:
2020年9月,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进行了一次无人机模拟为前线部队送热食。数百名士兵“4菜1汤2主食1水果”的前线豪华饭菜短时间内准备完毕后,因道路受损,配送车辆无法通行,无人机出动,“蜂群”式先行空投单兵自热食品和物资。
此次演练探索了空地立体补给保障新模式。这次演练中出现的无人机,是一种6旋翼无人机,6个机臂都是可折叠的,下挂一个方形空投箱。具有全自主飞控,支持航线规划、一键起飞降落、AB点飞行、数据回传、仿地形飞行、无电自动返航,GPS定位。
3、印军士兵天寒地冻大量冻伤:我军战士温暖营房享受桑拿
2020年11月份,印度媒体报道称拉达克地区气温已经跌至零下40℃,但仍有大量士兵没有冬季防寒保暖的衣物,美军提供的防寒衣物也只收到11000件,而在拉达克地区驻扎的印度军队人数足足有9万多。
印军第14军前军长拉克什·夏尔马表示,在高海拔山区,寒冷缺氧,印军士兵都住在单薄的帐篷里,很容易生病,冻伤、感冒发烧、腹泻、肺水肿和冻疮等疾病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大量战斗减员,印军对此缺乏足够的准备。
早在10月7日,《今日印度》的记者现场探访了在印控拉达克地区新建的印军前线营房设施。虽然看起来比帐篷要好很多,但基本就是板房结构,房顶的烟囱显示,这些房子还用煤油取暖。
相比之下中国一边的营房却是模块化组成的保障住房,整个营房包括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干式自洁厕所、库房、微电网、供暖设备等7个模块,采用双层玻璃、集成钢榫结构、夹芯聚氨酯保温复合一体板建成,套件体积小,完全适应各种道路运输,运达目的地后就能让官兵自行组装建设,就像搭积木一样就能把营房建设完成。
中国营房最大特点是采用被动式太阳房与主动式太阳能集热相结合方式为室内供暖,室外-40℃条件下,可保障室内温度高于15℃,遭遇长时间的雨雪天气时也可采用柴油暖风机应急供暖。
小米加步枪早就成了过去式!有人认为,我们没有了艰苦的环境是不是就会丢掉老一辈革命家延续下来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其实这就是个完全的、彻底的误解,更好的后勤保障能为解放军提供更强大的战斗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