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代宦官任职,主要仍在内侍省内。

就正常情况而言,宦官以幼龄入侍禁中,起初一般并无官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积以时日,方有望被授予一定的官职阶品,并逐步升迁。

1、唐代宦官仕进之路

如宦官李辅国初入内廷时,“以阉奴为闲厩小儿”,“为仆,事高力士,年且四十余,令掌厩中薄藉”,其后给事东宫。

直至唐肃宗由太子即位后,李辅国方因劝进之功而得以发迹。

再如高力士年幼初为宦官时,给事左右,禀食禁中,并无官品。只是在“既壮”之后,方因“谨密善传诏令”被任为从八品下的“宫闱丞”。其后,高力士受到唐玄宗的宠信,累迁内给事(从五品下)、内侍监(从三品)等内侍省内的官职。

随着使职差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各类使职遂成为宦官的常任之职。

宦官充任使职后,其在内侍省内所任的本官一般可以不免。

如宦官仇士良,曾先后“以本官充内外五坊使”、“以本官充平卢军监军使”、“以本官及职充淮西行营宣慰使”。

宦官充使,既可专充一使,亦可同时兼充多项使职。

如李辅国随驾肃宗还京后,在官任殿中监的同时,兼充“闲厩、五坊、宫苑、营田、裁接、总监等使,又兼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 。

鱼朝恩亦曾在主要担任其他官职时,“兼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使”。宦官充使,又可在多项使职之间先后迁转。

仇士良曾先后充任五坊使、监军使、宣慰使、大盈库使、染坊使、飞龙使、功德使、观军容使等使职;李敬实曾先后充任行从殿院役使、广州都监兼市舶使、琼林使、宣徽鹰鹞使、内园栽接使等使职,最后死于军器使任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宦官干政,主要依靠使职差遣。至唐代后期,禁军中尉、枢密使、宣徽使、观军容使、监军使等使职,实际上已成为宦官担任的最重要的官职,其权势地位已超过了内侍省的最高官职内侍监。

2、唐代宦官任职文官

宦官通过内诸司使,广泛地侵夺乃至取代了中央政务机构中有关官署的职司事权。

由于内诸司使制度的存在,宦官干政并不需要依赖直接出任朝职外官,有关的实例也较少见到。

宦官直接在中央朝廷三省、六部、九寺、诸省(内侍省除外)、五监等机构中出任重要官职者,唯见于鱼朝恩、李辅国等少数权阉。

鱼朝恩得势时,“自谓有文武才干”,唐代宗乃“优遇之,加判国子监事”。

每逢鱼朝恩赴国子监视事,“大臣群官二百余人皆以本官备章服充附学生,列于监之廊下”。

权阉李辅国曾兼任少府、殿中二监,后迁兵部尚书,并且亲至“南省视事”。

在担任兵部尚书之后,李辅国心犹未足,乃求宰相之职。至代宗时,李辅国如愿以偿,“册进司空兼中书令”,果然开创了唐代宦官直接就任宰相之职的特例。

3、唐代宦官的武职情况

唐代宦官出任军职,除执掌北衙禁军以及充任监军使、观军容使等军事使职之外,多有担任南衙十六卫最高军职者。

唐承隋制(名称略有改动),设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共十二卫统领府兵,另有掌诸门禁卫及门籍的左右监门卫、掌执御刀宿卫左右的左右千牛卫,合称“十六卫”。

十六卫每卫各设大将军(正三品)一人,将军(从三品)一至二人。

唐德宗时,又新置上将军(从二品),每卫各一人。在府兵制遭到破坏和北衙禁军兴起之后,十六卫仅存虚名,成为闲职。但是,由于十六卫将军的官品较高,这些官职遂成为武臣乃至宦官常见的迁转之阶。

如《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

“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檠戟”。

宦官出任十六卫的高级军职,虽然不会因此而掌握实际兵权(宦官执掌实际兵权主要是通过出任禁军中尉之职),但却会由此而提高品阶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宦官出任十六卫高级军职的情况如下:

左右卫上将军,从二品,鱼弘志,吐突承璀;
左右卫大将军,正三品,刘贞亮(俱文珍);
左右骁卫大将军,正三品,骆奉先,仇士良;
左右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孙荣义;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从二品,马存亮,宋守义;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从二品,杨复恭、田令孜;
左右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高力士、程元振、鱼朝思、田令孜、杨志廉;
左右监门卫将军,从三品,杨思勗,高力士、程元振、鱼朝恩、吐突承璀、马存亮。

4、唐代宦官的散官、勋官

除了职事官与差遣官之外,隋唐时期又有散官、勋官之制。

所谓散官,亦称阶官指无实际职务的官员。散官官阶主要表示官员的资历等级。唐制散官分为文武两种,文散官自最高“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至最低“将仕郎”(从九品下)共分二十九阶,武散官自最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至最低“陪戎副尉”(从九品下)分为四十五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勋官,指给予文武官员的称号。勋官官号主要表示官员的功劳地位。唐制勋官自最高“上柱国”(视正二品)至最低“武紫尉”(视从七品)分为十二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散官与勋官之制,同样适用于宦官。

由于宦官在内侍省内所任职事本官一般品级较低,最高内侍监不过为从三品,且高品职官又有定员限制,所以加授散官及勋官官号遂成为宦官提高品阶等级的重要途径。

大批的上层宦官,正是通过散官及勋官才得以进入高品“衣朱紫”的。

一般来说,宦官既可加授文散官,亦可加授武散官。所加散官的品阶多高于所任职事本官,称为以某散官“行”某职事官。

如宦官杨思勗以“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三品)行内常待(内侍省本官,正五品下)”。

高力士亦曾以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行内给事(内侍省官,从五品下);以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行内侍同正员(从四品上);在任内待监(从三品)的本职之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的文散阶。

此外,高力士还先后有过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骠骑大将军(从一品)等武散阶。

宦官加授散官,阶品并无限制,故多有文散阶至开府仪同三司、武散阶至骠骑大将军者。

宦官加授勋官官号的情形,与散官大致相同。

所授勋转的视品,一般亦高于所任职事官的本品。是时滥授勋官,许多本品不高的宦官亦可被加授最高勋转“上柱国”。

例如,唐德宗时期的宦官孙常楷在获得上柱国(视正二品)之勋官官号时,散阶及本官仅为朝议郎(文散官,正六品上)、内给事(从五品下)、特加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

宦官彭希贞、彭希晟,阶为正议大夫(正四品上),官为内待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从四品上),然均有上柱国之勋官官号。

在两唐书有关宦官之品阶勋爵情况的记载中,明确标明拥有上柱国官号的宦官极为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唐书《宦官(者)传》中,唯具体指出程元振在代宗即位后,“以功拜飞龙副使、右监门将军、上柱国,知内侍省事”。除此之外,其余宦官的勋转情况均未具体记载。

实际上唐代地位稍高些的宦官,大约都有上柱国之官号,只是史无明确记载而已。

例如高力士、杨思勗均被授为上柱国,但两唐书之本传中都无记载。

宦官不仅可以加授散官和勋官,而且可以受封一定的爵位。

隋唐制度,封爵分为亲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凡九等。

每等各有相应的食邑封户和阶品。除特加“食实封”者之外,其余食色封户均为虚封。

唐代上层宦官受封爵位,以国公最为多见,亦有封为郡王的特例(如李辅国封为博陆郡王)。

据有关史料,宦官受爵似需逐级晋封。如仇士良先封为南安县开国男,继而又逐级晋封本县开国子、开国侯、开国县公,再晋开国郡公,最后晋爵为楚国公。

又如宦官许遂忠于长庆元年“进封高阳县开国男,食色三百户”,宝历元年,“进封开国伯,增邑七百户”;次年,“又封国公(当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许遂忠的食邑封户,均为虚封。

宦官受爵食实封者亦有其例。如李辅国受封成国公时,虚封应为三千户,食实封五百户,后累加至八百户。又如杨复恭受封魏国公时,食实封八百户;仇士良受封楚国公后,累加食实封三千二百户。

在宦官的各类官号的排列顺序方面,当时的习惯似乎是以使、阶、职、勋、爵、赠相继为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宦官刘遵礼的墓志曰:

“唐故内庄宅使(使职)、银青光禄大夫(散阶)、行内侍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内侍省内供奉职)、上柱国(勋转)、彭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封爵及食邑)、赐紫金鱼袋(章服)、赠左监门卫大将军(赠官),刘公墓志铭。”

又如李敬实墓志曰:

“大唐故军器使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赠内侍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府君墓志铭。”

现将唐代部分宦官的职、阶、爵、勋、品等方面的情况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唐代宦官获得的奖励

宦官因蒙受恩宠、供奉勤劳或建有其他功劳等原因,得受各种形式的奖励。

奖励方式主要是官职以及品阶则爵方面的迁升加授。

此外,常见的奖励方式还包括如下几种:

赏赐财物:

如敬宗即位之初,频频赏赐宦官财物宅区,赐两军中尉、枢密,飞龙、马箭等使及诸供奉官锦彩金银器有差”;赐中官郭日通等钱五千贯”;“赐内官魏弘简、李少瑞锦彩银器”;“赐中官孙仲彦宅一区”;“中官朱惟亮、周文晟、杨文晟各赐永兴坊宅一区”。

赐名:

君主赐以宦官新名,以示恩宠。如李辅国原名静忠,肃宗先后赐名护国、辅国。唐代宗时,亦赐宦官刘清潭名出翼。

赐号:

君主赐以宦官功臣名号,以示荣耀。如杨复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杨复恭亦因功赐号“忠贞启圣定国功臣”。李辅国因“有翼戴功”,唐代宗特赐号“尚父”。

图像:

唐代为褒奖表彰功臣,特在凌烟阁内为功臣图形,以流传后世。在内侍省内亦有“功臣两堂”,“继武帐之恩华,耀麟台之仪表”。

即在内侍省内有类似凌烟阁的建筑。展示于其中者,当为宦官中的功臣之图像。

致仕全俸:

唐代制度,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告老致仕后可享受半俸,特恩可给全俸。致仕宦官亦有享受全俸者,如唐文宗时的宦官梁守谦、魏弘简致仕后均仍全给俸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赠父母官号:

宦官得势,其父母亦被加赠一定的官号。如高力士之父“赠广州大都督”、母赠“越国夫人”;程元振父赠司空、母赠赵国夫人。其他如赠陈德平母赵氏为“郜国夫人”,赠何行成母劳氏为“渤海郡君”,赠郭元环母陈氏为“广陵郡君”,赠雷楚珪母和氏为“冯翊郡君”等等。

身后追赠官号:

受到宠幸的上层宦官死后,如同高级文武官员一样,可以享受赠官的殊荣。除赠官之外,亦有赠阶者,大约也可以赠勋、赠爵。如高力士、王守澄、马存亮、杨忠廉、孙荣义、仇士良等宦官死后俱赠扬州大都督,焦希望赠洪州都督,杨复光赠观军容使,李敬实赠内侍,李辅国赠太傅,刘贞亮、霍仙鸣、张尚进等赠开府仪同三司,彭献忠并赠开府仪同三司与左武卫上将军,刘遵礼赠左监门卫大将军,等等。

赐谥、陪都皇陵:

宦官死后所享受的恤典哀荣,还包括赐谥与陪葬皇陵。赐予美谥者如杨复光谥曰“忠肃”,赐予恶谥者如李辅国谥曰“丑”。陪养皇陵者如高力士死后陪葬唐玄宗泰陵。

宦官除年老正常致仕以及自然死亡之外,那些违法犯罪或者在权力争斗中遭到失败的宦官,常常会受到种种惩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所面临的结局有:

“诏致仕”(杨复恭),“除籍”(高力士),“尽削官爵、放归田里”(程元振),“杖二百、夺职”(朱超晏、王志忠),“长流”(田令孜),“赐死”(刘希光),“就第赐鸩”(王守澄),“送狱自杀”(吕如全),“杀之禁中”(吐突承璀),“缢杀”(鱼朝恩),“刺杀”(李辅国),“杖杀”(郭旻),“戴尸”(刘克明),“枭首于市”(杨复恭),“夷三族”(刘季述),“籍没家产”,等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