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可庆可贺。回想起来,我无论作为读者还是作者,都与这份报纸有不解之缘,应该送上一份祝福。可想说的话很多,一时不知写点什么好。思来想去,就写写自己与经济日报从相识到相知的一些往事吧。

经济日报创办于1983年1月1日,当时我正在武汉读大学。大学生自己订不起报纸,记得有个周末,一位武汉本地的同学从家里带回一张经济日报,那是我头一次见到这份报纸,读过之后有两点深刻印象:一是邓小平题写报头,感觉来头不小;二是本报评论员文笔犀利,为改革呐喊,先声夺人,极有冲击力。

1988年来北京读博士,我写了一篇文章给经济日报编辑部,本以为会石沉大海,不料很快收到编辑来信,约我面谈。那天我到报社后,编辑拿出修改过的稿子让我看,我看稿子压缩了一多半,逻辑反而更清晰了,心悦诚服。

经济日报的评论写得好,这在经济界是公认的。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由于冗员而不堪重负。1991年底,经济日报率先报道了四川企业“安乐死”的新闻;次年2月,又连续刊发了一组《破三铁,看徐州》的稿件,皆得到中央肯定,这一改革举措迅速在国有企业推广实施。

再说我为经济日报写稿,前后有两个密集期。大约1999年,经济日报郑重邀我在理论版开专栏,说每周一篇,选题由报社定,字数1500字左右。我想每周写一篇千字文应该不难,于是就答应了。

可出乎我意料的是,给经济日报写专栏并不容易。不仅政治站位要高,政策拿捏要准,而且道理要讲透。这段时间,我知道了怎样给报纸写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开门见山,不写空话套话,这种写作风格就是那时被“逼”出来的。

给经济日报写稿的第二个密集期是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这段时期,我应邀在理论版“经济大讲堂”栏目又连续写了10多篇。

往事如烟,写这篇小文,首先是对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表示祝贺,同时也对曾帮助过我的编辑表达感激。未来可期,祝经济日报青春焕彩,再创辉煌!

〔作者王东京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长(副院长)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