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5-10年,就是“都市圈时代”。

目前中央已经批复了“7个国家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重庆都市圈。

但是最重要的“北京都市圈”还没有被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

这个时间越来越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官方的说法,“首都都市圈”将分成三个“圈层”,预计总常住人口将会超过5000万:

第一圈层是“通勤圈”,主要包括“核心的环京地区”,预计总常住人口将会超过3000万人。

第二圈层是“功能圈”,主要包括了雄安新区等保定地区,预计总常住人口将会超4000万人。

第三圈层是“产业圈”,主要包括了承接北京疏解产业的平台城市,包括唐山、张家口等城市。

以上三个“圈层”全部加起来,预计“首都都市圈”的总常住人口将会超过5000万人,这将是中国第二大“国家级都市圈”。

中国第一大“国家级都市圈”是上海都市圈,总人口超过7500万。

其实在“北京都市圈”的三大圈层中,最关键的其实是“通勤圈”,这是北京拓宽“消费”,扩大“常住人口天花板”的关键圈层。

众所周知,北京的常住人口天花板已经被限制在“2300万人”。

这严重制约了北京的城市发展。

怎么办?北京的发展如何突围?

其实关键就是要通过“打造都市圈”来突破“常住人口天花板”。

尤其是“北京通勤圈”的打造,是北京突破“常住人口天花板”的关键举措。

什么是“通勤圈”?

通勤圈”的意思就是“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北京周边”的意思,是“跨城职住平衡”的典型说法。

未来随着北京的产业进一步“扩张膨胀”,对人口的虹吸力越来越强,在北京工作的人口会越来越多。

但是北京又不能“容纳这么多的常住人口”,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一部分“工作在北京的人口”,让他们去“环京居住”,将常住人口指标算在“河北”,从而减轻北京人口的压力。

比如北京目前的就业人口大概是1200万人,但是随着北京产业的发展,北京就业人口增加到了1500万人,那么增加的这300万就业人口就不能居住在北京了。

因为北京没有这么多的“常住人口指标”。

多出来的这300万北京就业人口,只能居住在“北京通勤圈”。

因此,承接“北京疏解就业人口的地区”就被称之为“通勤圈”。

除非北京不发展“产业了”,否则北京的就业人口一定是持续增加的,增加的这部分就业人口,必须要想办法“安置”。

如果“安置在北京”,就会增加北京常住人口指标,那么“2300万”的人口上限就“形同虚设了”。

而如果安置在“北京通勤圈”,就可以不算“北京常住人口指标”,大大缓解了北京的“人口指标压力”。

那么,所谓的“北京通勤圈”有多大呢?

2022年12月30日,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袭来”:

这个“利好消息”是北京市政府和国铁集团联合批复了《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

这一次北京一下子拿出了“12条市郊铁路规划”,其中“通勤线路”居然达到了9条,这让人有点出乎意料。

这意味着北京的地铁,忽然新增了9条“新线路”,而且北京正式将“市郊铁路通勤化”了。

那么,本次的《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有什么亮点吗?

我们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两个:

第一,新增了“东北环线”+“东南环线”+“中关村线”,北京“地铁四环线”可能真的要来了。

我们都知道,北京10号地铁线本质上是“三环线”,而北京一直都想规划建设一条“地铁四环线”,将四环沿线的“重大功能区”连接起来,打造北京四环“通勤圈”。

但估计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如果将来能够把市郊铁路的东北环线、东南环线、中关村线等,打通运营。

就可以连接北部的回天、东部的望京、CBD,南部的南苑、丰台科技园区等重点功能区。

这条“地铁四环线”将成为一条城市内重要的通勤交通线路。

第二,北京市郊铁路正式向重点的环京地区延伸了。

也就是说“重点的环京地区”正式被纳入“北京通勤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重点环京地区”从规划上看,主要包括了涿州、固安、永清、廊坊市区和北三县地区

包括副中心线延伸到北三县、涿州京九线去固安新城联络线去永清京沪线去廊坊市区

这些地区按照《北京市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已经全部纳入了“北京通勤圈”的范围,未来将全部通“北京市郊铁路”,达到“通勤”的效果。

这些地区的常住人口,再加上北京的常住人口,“北京通勤圈”的总常住人口肯定将会超过3000万人

有人可能会问:雄安R1号线不是要通“霸州”吗?为什么“霸州”不进入“北京通勤圈”?

原因非常简单:雄安R1号线由于费用高昂和开车间隔长,是不具备“通勤价值”的。

什么叫做“通勤线路”?这是有严格的标准确定的。

根据《北京市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中的说法:

通勤线路必须达到的条件有两个:

第一,高峰时段具备开行6—8对/小时的条件,进京方向要具备开行10对/小时以上的条件。

就是说,通勤轨道必须要达到5-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进京。

第二,通勤线路必须要能够和北京地铁站内换乘,而且费用要按照公交车和地铁的标准收取。

很显然,如果按照这个“条件”,2022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的“京唐城际”显然不是“通勤线路”:每天仅有5辆车,收费高铁标准。

因此“京唐城际”是商务线路,而不是“通勤线路”,就算将来再优化,也很难达到“通勤标准”。

北三县的真正通勤线路,只有等“22号线和副中心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勤标准”,北京只有地铁市郊铁路才能达到。

因此,在北京和环京地区,只有“地铁”和“市郊铁路”才具备通勤的价值,其他线路都是辅助性的。

对于“环京地区”未来进入“北京通勤圈”的时间,我们的预判是:

2025年是北三线实现“通勤价值”的时间,平谷线的开通和副中心线的延伸,燕郊、大厂、香河将正式进入“北京通勤圈”

2030年是南三县实现“通勤价值”的时间,包括涿州、固安、永清、廊坊市区等“南三县地区”,真正要进入“北京通勤圈”,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的“市郊铁路”通车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 《北京市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的到来,京唐城际的开通,“北京都市圈”距离批复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北京都市圈”即将成为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级都市圈”。

而在“北京都市圈”中,“北京通勤圈”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哪些地区的通勤价值将实现质的提升,那么我们就应该重点关注哪里。

人口超3000万的“北京通勤圈”才是未来的关注焦点,其中“北京四环沿线”,“廊坊北三县地区”,可以成为未来3年的重点关注对象。

【直播预告1月1日晚上8点

【主题:楼市直播课

加大山老师微信群,微信号:ycim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