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过得最不如意的城市之一

从一开始比肩广州的重工业城市

到现在全国领先的生态园林城市

经济全省倒数第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搞得韶关广东的存在感不高

省外把韶关当做是伟人故乡(韶山)的也不在少数

韶关位于广东北部,粤湘赣三省交界

面积为1.84万平方公里,是广东面积第二大城市

五岭中的大庾岭就在韶关辖区

此外还有蔚岭、瑶山、大东山、滑石山

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的北江就发源于此

北江是广东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在上游拥有武江、锦江、浈江三条支流

自古以来,中原从湘赣进入岭南,第一站大多是韶关

古人在韶关地区修建了西京、梅关、乌迳三条古道

隋朝以前多走西京古道,唐朝以后基本走梅关古道

就算放到现在,它们依旧是广东北上的主要通道

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乐广高速走乐昌

赣韶铁路、南韶高速、未来粤赣运河走南雄

最开始生活在韶关这片土地上的,是距今12.9万年前的“马坝人”

经过长久繁衍生息,演变为韶关土著,以讲土话为主

客家人和广府人迁入后,土话地盘被压缩分割为很多个方言小区

现在仍被使用的土话还有19种之多

自从河洛一带的客家人迁入后,韶关大部分地区开始讲客家话

清代韶关商贸繁盛,有不少广府人北上到此经商

抗战期间韶关曾是广东临时省会,大批机关和人员迁到韶关

粤语逐渐成为社会交际的共同语言

此外湘语、赣语、潮汕话、北江船话在韶关亦有使用

韶关的“韶”字源自韶石,相传舜帝南巡时曾在此奏韶乐

大部分时间韶关一直称为韶州

自从明清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城作为通商口岸后

大江南北的货物纷纷取道京杭大运河、长江、赣江

从梅关古道进入韶州,顺北江而下抵达广州

韶州一跃成为全国十二大税关之一,也因此改名为韶关

闭关锁国时过得有多滋润,对外开放时就混得有多惨

鸦片战争后,广州一口通商垄断地位被打破,贸易量暴跌

韶关沦落到无税可收的地步

被寄予厚望的粤汉铁路也没能拯救日渐衰落的经济

抗战期间,临时省会一度让韶关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但随着抗战结束,省会回迁广州,韶关经济再度陷入低迷

不过韶关的运气也真是好

“二五”时期,韶关被定位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大批央企省企入驻

60年代,受“战备疏散”方针影响

韶关再次幸运的成为“小三线”建设的重心,一大批军工企业入驻

改革开放以前,韶关已经发展为广东第二大工业城市

这种发展模式有两个比较大的缺陷:重工业和国企占比奇高

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有优势

一旦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就会举步维艰

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求,改生产线转换成本又太高

国企多会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其实,很多“三线建设”的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在本省的帮助下,慢慢走出了转型困境

主要是这些省份没得选,“三线”城市有基础,不发展它发展哪里?

韶关就没那么幸运了

改革开放后,广东一心发展珠三角和沿海地区

韶关无力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经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环珠三角贫困带就是这么形成的

网上有不少人把韶关发展差的原因归到

广东把北部定位为生态发展区上

其实现在韶关的支柱产业还是钢铁、金属、采矿这些重工业

如果真的是为了保护水源地,这些重工业大概率会被砍掉

最好的例子就是隔壁的河源,几乎没有重工业

不过环保的确是韶关发展的一个“紧箍咒”

产业结构可以调整,技术可以升级,但要做大做强不行

从2010年开始,广东开始在韶关试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前后有南雄、仁化、乳源、翁源4县入选

“财政直管”目前的工作重心仍是改善民生,对经济提升有限

从南雄、仁化等4县经济依旧是韶关倒数就能看得出

省内“兄弟城市”帮扶方面,韶关是东莞对口帮扶

从距离来说,广州和佛山是最佳选择

从实力来说,深圳和广州是最佳选择

东莞虽然是广东的第四城,但跟韶关的产业不太契合

能给韶关带来的东西也比较有限

第二产业韶关是指望不上了,旅游业倒是韶关不错的选择

其实韶关的人文旅游资源一点都不差

韶关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全省第三,仅次于梅州和广州

广东只有两个“世界级”景点:

一个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在韶关

另一个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在江门

2021年,韶关旅游总收入只有90亿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