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的水平,当时是考不上北大的。

在定居美国多年之后,胡适面对记者的提问,曾经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上个世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出名的读物叫做《新青年》,而最让青年们崇敬的,便是“胡适和毛泽东”。

这样说来可能会有些夸张,但是确实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和胡适等人在那个年代,确实拥有着足以影响一代青年的力量。

尽管和胡适这位大学老师相比,毛泽东没有职位,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过,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为在当时都吸引了数不胜数的学生,两人的关系也一度被传为佳话。

可是胡适在晚年却如此评价毛主席,实在是令人震惊。

胡适为何会这么说?毛泽东的只有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适出生于1891年,比毛泽东大两岁,他们两人早期的关系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

在毛泽东还在湖南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留学美国,后来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回到了国内,担任了北大的文科教授。

他和陈独秀等人合伙开办了《新青年》,这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杂志,在当时成为了最受青年学生们欢迎的杂志之一,而毛泽东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当时的毛泽东满腔热血,是个极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一直希望能够走出湖南这个地方,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去看看,世界那么大,中国总能够在黑暗中摸索到一条出路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流行起了一股“出国热”,不少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够到美国等国家走走看看,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回来报效国家。

为了支持这些青年们的想法,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的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蔡和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毛泽东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来信,是他在北大任职的老师杨昌济寄来的一封书信。

信中杨昌济十分恳切地表示,法国正在中国招收工人,如果想要出国勤工俭学,这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这对于新民学会中的其他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毛泽东第一时间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湖南想要留学的学生们。

没过多久,他就带领着20多名学生千里迢迢赶到了北京,找到了杨昌济老师。

在杨昌济的安排下,毛泽东成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每日沉浸在书海中,等待着前往法国的时机。

然而当前往法国的机会终于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毛泽东左思右想之下,竟然拒绝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段时间,他在北大的图书馆中接触到了不少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书籍,他认真的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他不由得想起了一年前拜访胡适时,胡适曾对他说的话。

身为一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文科老师,胡适却说:“要想寻找一条能够拯救中国的路,不一定要出国留学。

正是因为胡适的“提醒”,毛泽东最终决定,放弃出国的机会,留在国内,观察国内的局势,并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1920年在给老师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也曾这样表示: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这两个字,在有些只是一种‘谜’,胡适先生和黎邵西先生都深以为然。

所以毛泽东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了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也有人劝他考取北大,可是毛泽东并没有参与过北大的考试,甚至连考取北大的想法都没有。

虽然是从北大的教师,可是毛泽东从来没有以北大学生的身份自称过,无论是胡适、杨昌济还是周世钊老师,毛泽东从来都是秉承着十分尊敬的态度,虚心向他们求教,只是毛泽东向来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想法的人,学习和思想的区别,他心中一直有一杆衡量的秤。

最终他并没有考取北大,而是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在创办的《湘江评论》中宣传新思潮,对当时的各种思想,都进行过分析和评论,就连胡适的实验主义也有所涉及。

这样的做法得到了胡适的大力支持,早期的毛泽东和胡适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志同道合,胡适不顾反动军阀的迫害,坚持支持《湘江评论》,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驱张运动”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之后,还特意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湖南一片大好的形势,可见毛泽东当时和胡适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交极深。

可是随着共产党的建立,毛泽东和胡适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裂痕,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坚持认为,只有学习美国的模式,才能够让国家得到发展,他并不支持共产党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曾尝试向胡适宣传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然而胡适却并没有将毛泽东的话放在心上,他一向不支持马列主义,认为共产党的做法是暴力革命,一生信奉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但是毛泽东从“五四运动”中走来,又接触过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亲身经历一切的他最明白,中国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因此在经过一系列的洗礼之后,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双方就这样分道扬镳,开始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张一点一滴对国家、社会进行改良的胡适,开始和国民党越走越近,他虽然并不支持国民党的独裁,却又认为只有国民党才是国家的正统,在这样的思想的驱使下,胡适和毛泽东的思想出现了更大的偏差。

胡适甚至试图劝毛泽东等人放下武器,作为第二大政党,参与和国民党的竞争,单纯的参与政事活动。

这样的想法和共产党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胡适的这个想法自然也遭到了毛泽东等人严厉的拒绝。

胡适虽然表示自己并不愿意加入国民党,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当时的外界看来,胡适俨然已经站在了国民党那边,成了共产党的对立面。

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时,胡适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45年4月之时,胡适就被任命为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而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则是董必武同志。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之后,特意写信向胡适问好,并授意董必武,尽量争取胡适对共产党的支持。

尽管双方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但是他对胡适依旧是十分欣赏,希望他能够看清局势,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理论能够救中国,毕竟毛主席曾毫不避讳的向美国记者斯诺表示:“我在师范学院念书的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新青年》,我非常佩服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为了我的楷模。”

4月22日,董必武在接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后,特意和胡适就中国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交谈,然而这次彻夜长谈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胡适依旧固执己见,还按照和董必武谈话的基调,写了一封电报,寄给了毛主席。

然而胡适的这封信并没有得到毛主席的回应,因为毛主席当时正在为了重庆谈判的事情忙碌,他和周总理等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这次谈判上,因此毛主席虽然收到了胡适的信,却并没有给予回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国共两党谈判之时,胡适无疑是极其兴奋的,他认为这次谈判很有可能是双方关系的“拐点”,或许共产党真的能够按照他的想法,成为第二大党。

可是他的这个想法还是过于天真,且不说共产主义思想所包含的意义,就算是蒋介石,也是无法容忍共产党的存在的,从蒋介石出兵围剿我党之时,就足以见得他的心狠手辣。

因此重庆谈判结束没多久,随着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解放战争由此而爆发。

历经几年战斗,解放战争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告终,国民党败逃大陆,此时胡适面临两难。

毛主席念及旧情,同时考虑到胡适在文学上的作为,还像劝他留在大陆,继续担任北大校长和图书馆馆长,不要再跟着国民党到处跑动。

胡适的一名学生知道了毛主席的意思之后,便主动找到胡适,向他传达了主席的意思,胡适听到毛主席希望他留在大陆的时候,确实有过片刻的犹豫,可犹豫过后,他忽然笑了笑,感叹道:“人家,信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下这句话之后,胡适于1948年乘坐蒋介石的专机去往了南京,又在1949年去往了美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远在美国的胡适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他蜗居在卸任驻美大使后在纽约租赁的一间小小的公寓中,他的生活过的并不算惬意,甚至还有些穷困潦倒。

而毛主席也依旧没有放弃争取胡适回国的工作。

1956年,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记者曹聚仁到北京访问的时候,毛主席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他请曹聚仁给胡适写信,请他回北京看看,结果再一次被胡适拒绝。

尽管胡适始终没有醒悟的意思,但是毛主席对于胡适在文学上的造诣却是十分中肯的,他在和一些哲学工作者谈论到红学的时候,对比蔡元培的观点,转而认为胡适的观点要更合适一些,可见毛主席确实是十分惜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胡适对毛主席又是什么看法呢?从一次采访中就能够看出来。

那次采访中,记者曾向胡适问道:“作为毛泽东的老师,您对他有什么看法呢?

胡适显然没有想到记者会问出这个问题,他犹豫片刻,说道:“我并不能算是毛泽东的老师,他只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并非学生,以他当时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适的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耳中,但是毛主席对此没有过多理会,因为他很清楚,胡适的态度无非是不愿意和他们有太多的牵扯。

但是这句评价是否中肯,恐怕就只有胡适自己知道了,因为毛主席的好友罗章龙在后来说明了毛主席没有考取北大的缘由。

罗章龙是毛主席在北大的校友,对于毛主席在北大的事情更是再清楚不过,尽管毛主席没有上过北大,却依旧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人物,不少学生和老师都相当欣赏个图书管理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章龙在知道了胡适的评价之后,表现的有些愤怒,他表示:“毛泽东之所以没有考取北大,根本不是因为考不上,而是因为他很有主见。”

原来毛泽东年轻的时候考虑的就已经十分长远了,尽管他十分尊敬北大的老师,可是他认为北大的课程太过腐朽,不是救国救民之道,北大并不是他最好的目标,毛泽东这才放弃了考取北大。

可见毛主席并非是没有实力考取北大,而是自己选择了当时他心中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如果像胡适一样,仅仅看学术能力,而忽略了这个人本身的才能,在那个时代显然是不合适的,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带领中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