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水,这是我入驻平台的第一篇原创。
苏轼,家喻户晓的一位北宋大文学家。苏门三杰:父亲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唐宋八大家,一家子占了三个席位。家风之正,才华之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我们喜欢苏轼的词,感慨他才华横溢,却仕途曲折,一生起落,却一直洒脱。我们过于关注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造诣,其实,我们忽略了苏轼的政治追求,仕途贬谪起落都与之相关。苏轼一生追求政治抱负,却时运不济,未曾得偿所愿。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话就是出自苏轼的《思治论》。这是一篇针砭时弊,提出改革创新的文章,苏轼时年26岁,任凤翔府判官,正是踌躇满志之时。
这篇文章中提到:自澶渊之役,北虏虽求和,而终不得其要领,其后重之一西羌之变,而边睡不宁,二国益骄。澶渊之役和西羌之变,都是北宋与边陲少数民族的战争。澶渊之盟,北宋向西辽求和,每年给辽送钱送物;西羌之变,因北宋将领惧敌贻误战机,导致少数民族不断骚扰边境,好在最终西夏赵明德主动求和,最终北宋才平定战乱。
苏轼引用两次国家的伤痛经历,直抒胸臆,直指痛点,兵不强,才导致边境少数民族越来越猖狂!确实如此,64年后,也就是1127年,金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此时,苏轼已经去世26年。靖康之变后,赵构在杭州称帝,建立南宋。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苏轼认为古人开展改革成功的很多,不只是圣人才能做到,接下来他引用了商鞅变法、苏秦合纵连横、韩信请兵请战等事例,提出要先定改革计划、改革方向和改革政策,然后再选人,坚定地执行下去。
《思治论》最后提出改革要: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苏轼认为改革首先要有勇气,其次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折腾,不反复,最后要靠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要强,手段要硬,不完成不罢休。
从《思治论》,我们足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坚定的改革派,他思路清晰,逻辑准确。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敢于说真话,棱角分明。
写完《思治论》16年之后,苏轼因为改革意见与王安石不合,发表了一些批判“青苗法”等改革措施的意见,在斗争中被王安石改革派抓住把柄,陷入“乌台诗案”,开始一生仕途的“流离失所”和“起起落落”。
苏轼胸怀远大的政治思想抱负,如果给他一个机会,北宋王朝是否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苏轼的后半生是充满苦难的,我们喜欢的其实不是他的苦难,而是喜欢苏轼面对苦难人生的坦荡和洒脱。他的才华就像苦难中酿出的人生佳酿,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世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