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社会评论员文章:

作者:泽渊

有人说,专家老是在评估,疫情都成了乙类传染病,可有的专家总是没有事找事,显示自己多么牛,说第二波高峰期可能在五六月份,可言辞上总在吓唬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病毒苟延残喘,毫无力道,在严寒的冬天做最后的挣扎,就算全民都感染了又有何妨?该治疗就治疗,得了病就去看,再也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为何总是预测,夸夸其谈说有可能呢?

从客观事实分析,现在老百姓的心理担忧远大于病毒带来的困扰,重点问题在于老弱病残身上,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弱,感染了就会使得以往的病情加重,这就需要家人照顾,耽误正常工作,而我国是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面对如此众多的老人,每个家庭几乎都捆绑着一两个人,老百姓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而不是各种有可能。

再一个就是有些药品的确短缺,造成百姓心理有了负担,不怕得病,就怕得了病没有药。

现在才是1月,专家为何要分析六月的形势,这岂不成了算卦,世间万物瞬息万变,不要用有可能去片面预测各种事物的变化,有可能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们还有可能去黑洞以外的某一个星球,那里或许没有病毒,也没有专家,只有世外桃源。

老百姓最近比较讨厌和反感专家,因为几年了,专家并未研发出一款像样的药物,就几针疫苗,也防不住,照样感染,反而说这个药品有点效果,那个药物可能起作用,搞得民众抢购,并用少数概率事件大幅度预测整体,从不解决医疗挤兑和药品短缺问题,天天就在那里说各种有可能,把老百姓吓唬的不敢出门,谁之过,不信还不行,人家是专家。

专家为了人民的事业的确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但是在政策放开之后,有些专家科学并不科学,精准销售,好像在推销药品,并非为老百姓出谋划策,甚至是心理上的安慰,动不动一个有可能,除了有可能还有没有没可能。

比如说病毒就没有可能蔓延下去,最后自生自灭,大家都感染了,就有免疫力了,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非典疫情过后,社会迎来了一个近20年的发展机遇,新冠结束后,历史也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契机。

民众要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可现在的局面是,感染的人康复了不敢出来,怕二次感染,专家说要好好休养,没有感染的心里更恐慌,怕感染不敢出来,整天抱着手机看专家如何说,社会面出现了局部的萧条,放开了反而没有人,热闹的场面寥寥无几,这样的局面有一部分就是预测和有可能惹得祸。

要想经济恢复,要想疫情早点结束,就不要再有各种预测了,没有任何意义。

也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数据公布,把重点放在医疗和医学研究上,降低重病患者的死亡率,让社会来一个全面的自我修复,就如同每个人的免疫力一样,社会也来一次免疫,专家可以发言,但是不要再有可能了,有可能你说的不一定正确。

我想说的是,现在网络信息混乱,老百姓不知道个是真的,权威机构并未权威发言,并非专家还在进行以前的模式,相对来说都是风险警告。

现在社会大局稳定,疫情可防可控可治疗,老百姓没有必要担心,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算全民感染了,那也在意料之中,总之疫情马上就结束了,存在也是一种结束,因为慢慢会毫无症状。

国家从来没有放弃防疫,而是更加科学和精准,全方位监控相关数据和民调,政策性调整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老百姓要重视目前的大局意识,复杂的网络信息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相关部门应该有所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