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国,是古代西域的佛教王国,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于阗国国祚长达1238年。于阗国的君主国姓为尉迟,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于阗政权。至11世纪初,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入侵与气候变化,于阗逐渐衰颓直至覆亡。无论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还是外来文化进入,于阗都是必经之地,它因此一直都是东西文化交往的中转站。
于阗古国何以能延续千年?它与中原王朝是怎样互动的?这个千年古国使用着怎样的文字、流传着怎样的故事?彼时的人身着怎样的衣服、过着怎样的生活?诡谲神秘的西王母传说与昆仑山神话和至今仍被关注的“精绝古城”与于阗古国有着怎样的关系?
近期,“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展览围绕和田美玉、于阗乐舞、文字文书、贸易交通等主题展开,汇聚了来自和田地区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收藏机构的220余件文物,其中来自和田地区博物馆的文物占到5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现场

从昆仑山与西王母的奇绝神话看起
历史上,关于昆仑山的想像构成了中华文化最浪漫瑰丽的章节,而关于昆仑山的诸多想象之一,就源起于从于阗贯穿到中原的“玉石之路”。汉代以前,昆仑山更多地存在于传说之中。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到达于阗国,回到长安后,他向汉武帝汇报和田一带的地理环境,汉武帝按照古籍中的记载,于是将于阗南面的山命名为“昆仑山”,这是昆仑山第一次从神话走进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现场

大约成书于东周时期的《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的事件:周穆王从中原出发,向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当地部落首领西王母款待了他,还赠他八车宝石。临别时,西王母为周穆王深情献曲,其词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亦依依惜别:“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山海经》记载,昆仑是天帝和西王母的居所,周围由开明兽把守,只有仁人和后羿这样的贤人才能登上,西王母从此进入昆仑神话体系中。
在昆仑神话系统中,西王母的传说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西王母信仰是汉代文化中最普及的文化信仰,直到佛教文化渐盛于中国才渐渐淡化。另外,西王母的形象被大量描绘在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中,留下了两千多年前人们关于西王母的神奇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见西王母”画像石拓片 汉石今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界与人间”画像石拓片 汉石今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局部

“精绝故地”
进入到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上分布着一些西域小国,目前,唯一能确定具体位置的就是精绝古国,也就是现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在黄沙的掩埋下,废墟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仍然清晰地呈现出精绝城市规模、生产生活状态以及与周边小国的交往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悬泉置“送精绝王”汉简 (复制品)

“精绝”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传》中: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从史料记载来看,精绝国的人口大约只有三千三百多口,规模比现在一个乡镇还要小,但是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因而成了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晋中央政府修建烽燧戍堡以保障社会安定,设置“司禾府”管理屯田事务,促进了精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后期,曾经的绿洲家园被废弃,精绝人的去向成为不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禾府印 (复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雅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耳木杯 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羊皮水袋 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画押 汉—晋

展览现场还展出了一份很有故事性的文书,文书中记载的故事如下:
萨迦牟云是生活于3世纪左右的鄯善国精绝人,住在耶婆乡。他与一名叫妙可的寡妇私奔到龟兹国,并购置了房产,育有一儿一女。出逃六年后,马伊利王第6年(289年前后),因鄯善王仁慈恩准,他们返回善善国耶婆乡。
此后他接连惹上了三起诉讼:第一起是妙可的部族希望能够收回妙可及其子女;第二起是有人认为萨迦牟云杀害了当时与他一同逃亡的伙伴;第三起则是妙可的父亲希望萨迦牟云支付男方应付给女方的钱财。但在国王的支持下,萨迦牟云都得以胜诉,并真正安家落户。
之后,萨迦牟云曾担任库吏一职,主要负责筹备王国祭礼所用之物。起初,他直接服务于马伊利王;后又服务于王子功德力。王子功德力还送给他一处房屋及葡萄园,但后来因为办事不力,他受到王子责骂,王子在信中的口物非常严厉,骂他为“缺德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佉卢文 萨迦牟云庭审判决书 木牍 今藏和田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雅遗址第29号居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制品

玉石之路、往来文书:汉唐时期的于阗与中原
于阗最出名的还要数它的玉文化。考古发现,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数百件玉器中,大部分是和田玉。西域纳入汉朝版图之后,和田玉输入中原的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各种礼器、实用器、装饰品等都会选取和田玉来制作。
和田玉主要产于和田河流域的昆仑山,和田玉按颜色分为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凡七大类。《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于阗:“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都博物馆藏 元、明时期的和田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都博物馆藏 元、明时期的和田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都博物馆藏 元、明时期的和田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载着于阗玉石的木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壁画中的于阗都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人首牛头陶水注 唐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田博物馆藏 大象纹画押 唐代

文字的使用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对于阗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汉文成为这里最早使用的文宇之一,同时也成为这里的官方文字。也是这一时期,正在中亚贵霜王朝衰落的佉卢文,却在丝路南道的于阗、鄯善、精绝等国流行,成为与汉字同时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
进入到7世纪,于阗实行汉语—于阗语双语文书体制,留下了大量双语文书。8世纪末,吐蕃短暂占领于阗,留下了不少吐蕃文文书和木简。此外,和田地区还出土了粟特语和犹太—波斯语文献,反映出粟特和犹太商人在于阗的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 汉文、于阗文双语欠钱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 于阗语 “瑟尼洛之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田出土的唐代书仪文书,这件书仪记录了表达十二个月不同时段气候的寒暄用语

佛国于阗
佛教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分为南北两条,北道以龟兹为中心,南道就以于阗为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高昌三大佛教中心。于阗国从建国传说到政权统治,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出现了许多高僧,也留下了各种佛寺、洞窟等遗迹。
与中原的互动交流中,很多于阗人活跃于中原佛教界,如于阗王之子尉迟乐,八十多岁时还翻译了很多大乘佛典;高僧实叉难陀,两次受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邀请,来到中原翻译佛经。到唐代时,汉地的大乘佛教又回传西域,如中原盛行的观音、文殊菩萨信仰等,于阗地区也出现了汉传佛寺,如龙兴寺、护国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3世纪 石雕佛传故事塔基

今天,和田境内依然遗存的佛寺遗迹,有尼雅遗址、安迪尔遗址、达玛沟佛寺遗址、丹丹乌里克遗址、热瓦克佛寺遗址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壁画、木板画和雕塑,复活了佛国时代的生命气息。
展览现场展出了2003年3月发现的达玛沟乡小佛寺遗址的复制品。这间佛寺面积不足4平方米,门朝南开,坐北朝南有一莲花座佛,佛的头部、双手已失,墙壁内绘有精美的壁画,从佛像的制作技法判断,系南北朝遗迹,距今1500—1800 年。该佛寺周围是一个庞大的佛寺群,曾出土千手观音手托带有老鼠图案的法器,是世上首例印证“万民崇拜鼠王”这一典故的重要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玛沟乡小佛寺遗址(复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玛沟乡小佛寺遗址(复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 舞伎图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面壁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