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全面放开20多天,此20多天时间内,大量民众感染,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症状。从抢购发药、感冒药开始,到专家提醒老年人“沉默性缺氧”,导致血氧仪销售一空。这两天新闻报道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一夜之间蒙脱石散卖缺货。所有这一切意外情况的出现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下一次变异毒株出现后什么药又将脱销?什么医疗仪器价格飙涨,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疗挤兑短时间内不会消失,民众的心理恐慌也不可能消除。信念的崩塌并非一朝一夕,信心的建立则需要漫长的恢复时间,如何提升公信力成为当前专家、学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病毒不断变异,专家解疑答惑
1、新冠不是大号感冒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接受《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确实不是大号感冒,往往我们把感冒和流感给混淆了,感冒确实症状很轻,但是流感不一样,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来的,流感也有全身的症状,比如发烧、咳嗽,严重的有肺炎。
焦司长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新冠不是大号感冒”,又重新强调了新冠病毒感染也不属于流感。流感是什么?流感是流行性感冒,只不过它有一个重要特性是具有病毒性。
关于流行性感冒与感冒的概念我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感冒包括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有自愈性,意思是你不用药物治疗,到一定时间也可以自愈。而流行性感冒症状表现得更为猛烈,会反复出现高烧、嗓子疼、咳嗽等表现,需要用药才能治愈。
新冠病毒既不属于普通感冒,也不属于流行性感冒,两者的病毒是完全不同种类的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它可以分为三型,即甲型、乙型、丙型,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而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的一种。
2、新冠有没有“特效药”?
根据央视消息,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
①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药。市面上所谓的“小分子特效药”,机理主要是用来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转为重症的风险。
②但这类药物不能根除病毒,且抗病毒药物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③要注意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三点说明什么问题:首先童朝晖所长很明确地表示,病毒感染没有所谓的特效药。市面上所有号称特效药的药品均为不实消息,市面上的“小分子药物”,部分使用有效期应在感染病毒后的5天内使用,最佳有效期为2天内,这种抑制或干扰病毒的药物越早使用越好。
主要原因是因为病毒进入人体,刚开始复制,及早的使用这种“小分子药物”,可以有效的干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的载量。病毒数量减少了,那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相应减少,再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病情很大可能呈现无症状或轻症状,避免出现重症及危重症这种情况。
如果病情发展至重症、危重症的阶段,患者的病情发展往往超过了5天的时间,那么此时再使用这种“小分子药物”,基本是无效或收效甚微的。
二、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在初期致重症能力较强,但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新冠病毒也在变异,至今的奥密克戎已经是第六代病毒。
早期的前四种新冠病毒毒性较强,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玛和泽塔”,“德尔塔”。第五代为拉姆达,致重症性也非奥密克戎可比。
新冠病毒在变异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高传染性、免疫逃逸力较强的特性,最终变异为现阶段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针对奥密克戎,国家也在防疫政策上做出了调整,自2022年12月7日起实施了开放性举措。
其实政府并非不想防,而是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太强难以防范。经历三年疫情,在资金上,人力物力等资源上已经付出了全部;另一方面基层防疫人员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是社会上的部分人群疫情期间无收入却需要支出,时间久了易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第四点是奥密克戎的毒性相对前五种较弱。在综合考虑之后,做出了全面开放的决定,也是恰如其分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1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现阶段社会面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主,其中BA.5.2在我国共31个省份内流行,BF.7在我国共24个省份内流行。北京市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市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
三、国外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
据美媒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奥密克戎新变种XBB.1.5在美国迅速蔓延。目前,40%的新冠确诊病例感染了这种新变种,高于前一个星期的20%。在东北地区,约75%的确诊病例感染了XBB.1.5。
最开始,XBB突变株于2022年8月份在印度首次被发现,然后引起迅速传播,很快便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主要流行株。此后,XBB突变株逐渐演变成奥密克戎亚分支,包括XBB.1和XBB.1.5。
国内外专家预计,XBB.1.5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
目前在我国已经检测出BQ.1和XBB.1.5,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属于境外输入病例,并未造成本土优势传播。
就目前而言,国外流行的新冠病毒与国内流行的新冠病毒并不相同。由于我国之前采取的封控抗疫政策,导致国内流行的变异毒株与国外并未同步。但随着2023年元月3日我国全面放开入境措施,在国外流行的逃逸免疫力较强的XBB.1.5等优势毒株,或许将在一定时间内,取代国内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成为优势传播毒株。
四、民众在感染后是否面临二次感染的风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现在感染BF.7、BA.5.2,如果出现新的变异株,仍然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二次感染一般有一段间隔期,同一毒株的再次感染概率极低。
而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表示,群体免疫对于预防BQ.1和XBB新突变株感染的作用较弱,新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
“尽管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比如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因此,在欧美国家,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可能一年内感染多次。”
个人看法: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以及欧美等国家内二次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数据针对新的变异株作出分析,是否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很明显,专家倾向于新变异株仍有二次感染的风险,但考虑到病毒的变异性,以及病毒的传播周期,或许在小城市生活的人,再次感染新变异株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而如果因为工作或其他需要,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流动的人们,在有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情况下,再次感染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如果降低这种感染几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选择接种疫苗。虽然接种疫苗不能防止感染新的变异株,但是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相当大的作用。
也就是说,对于新冠疫苗,在针对新的变异株时,起到的作用不再是防感染,而是防重症。
文末:抗疫三年,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但这屡曙光目前距离我们仍有一段距离,如果平安快速的度过这段黎明前的黑暗时间是重点。在全国放开入境措施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及时接种疫苗,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跨区域流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抗疫之战最终的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