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0多年前卡尔·本茨发明汽车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张装在发动机上的凳子,会在此后百年间让众多车厂卷生卷死,“座舱”不再是飞机驾驶舱的专属名称,成为了车厂们比拼实力的战场,尤其是近十年来汽车智能化浪潮兴起后,“智能座舱”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只是,过去做好座舱,可能只需要舍得堆料,有豪华的内饰、优秀的设计,就足以称之为“座舱天花板”。但到了智能座舱时代,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汽车新增的「智能化」属性,不仅改变了传承百年的行业、市场格局,同时也在重塑汽车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智能化重新定义了汽车产业,就像智能机重新定义了手机。

而在传统汽车向智能化汽车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座舱、智能车机、智能驾驶辅助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的落地,也让用户得以窥见未来出行体验的新面貌。

在座舱智能化发展中,钛媒体App分析认为,它的整体发展或将分「三步走」:

  1. 硬件层与基础交互逻辑的改变
  2. 体验层与交互细节的不断优化
  3. 场景生态的全面融合

当下无论是传统汽车主机厂商、造车新势力以及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等多方企业,都在逐步完成上述发展进程。但真要达到这些目的,形成汽车「智能化」的这座冰山,其背后又要有怎样的基石呢?

车机新锚点,像手机一样流畅的车机

座舱「智能化」最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那非流畅的操作莫属。

对于身处智能时代的消费者而言,进入店面选购车辆时,除了对不同型号汽车的外观、尺寸进行对比以外,坐入车内划动中控屏幕,体验一下系统流畅度,也成了基本操作,车机系统是否好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流畅也是一切其他功能体验的基础,也是最容易影响第一印象的部分。

之所以用户对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如此看重,一方面来源于上手体验的成本和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车机系统流畅度会直接关系到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是否会造成车机体验与平板、手机之间产生「割裂感」。

遗憾的是,流畅不卡顿,这个看似基本的要求,对很多车机系统来说却依然是一个难题。

凯睿赛驰咨询发布的2022整车质量表现研究报告中指出,智能车机系统出现死机和卡顿已经连续3年排名车辆故障榜前两位,当流畅都做不到时,遑论智能了。

而当我们将系统的流畅度进行维度拆解就能发现,所谓的流畅度,通常是由视觉、触觉与听觉所共同形成的。

如果我们把如今这些「标榜」智能的汽车横向对比,不难发现用户对问界几款车型的座舱「智能」都首肯心折,特别是自2021年12月23日,AITO品牌旗下首款车型问界M5正式发布,其搭载的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正式上车后,就获得了“车机天花板”的称号。这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出自华为工程师团队的智能车机,有何特别之处?在传统巨头与新势力扎堆的汽车领域,敢称天花板的勇气从何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看到问界系列那块15.6英寸的大屏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从尺寸到交互界面,都很难不让人想起华为的MatePad系列平板。事实上,由于车机中控屏幕的整体尺寸与结构,与平板电脑非常类似,华为的研发团队确实在立项之初就确立了将MatePad等智能终端的“天生快、一生快”的流畅体验承载到车机上的思路。

在继承流畅体验的过程中,得益于华为鸿蒙智能座舱采用了与智能手机、智慧屏等产品相同的鸿蒙底层,也让华为工程师团队过去十余年在各类智能终端系统开发上积累的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经验对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到底有多重要呢?华为软件UX工程师范迪举例说到:“比如说在视觉效果方面,界面滚动、应用打开的过程中,其视效动画表现已经做到与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机产品一致的水平。而且为了能够让系统更加「跟手」,鸿蒙智能车机也是目前行业中唯一可以支持手动打断系统动画的车机系统,让用户能够通过最简单的点触交互,感受到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优势。”

在范迪看来,流畅不是简单粗暴的快,包括点击和滑动动效、3D模拟动效、驾驶模式切换的光影动效、图标微动效以及光随声动的氛围灯动效等在内的舒适细节动效,能让视觉感受更流畅。

当然,光靠「开发经验的继承」显然无法做到对车载场景完整覆盖,如何针对车载场景中高频使用的分屏应用对UX进行优化、解决驾驶中人员对车机进行手动操控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单台车辆7、8年乃至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带来的性能不足忧患,都是华为开发团队在车机流畅度优化上必须考虑的方面。

以最直观的UX风格设计来说,目前业界主流的思路包括以导航功能打底的车机交互界面以及偏向传统安卓系统的功能陈列式界面。但华为鸿蒙车机系统在两种已有思路以外,带来了新解法,系统以壁纸为打底,上层的各种应用都可以由用户自由选择,整体逻辑更加类似于PC和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交互逻辑,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有些天马行空的独创设计,其实并不是出于某位设计师的灵光一现,而是由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三支设计团队通过「内部团队赛马」产生的。最终,综合UX美观度与对用户习惯的人因研究结果,才产生了新的界面形式。

在手机中使用率不算高的语音助手,在智能座舱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毕竟大家都知道,行驶途中一只手离开方向盘去摆弄中控屏有多危险,因此很多时候,语音助手实实在在扮演了「助手」的角色,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驾驶本身」。

鸿蒙智能座舱内置的智能语音助手「小艺」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驾驶专注度,也让其能够在开车中感受到「听、说」层面的「交流流畅感」。

在基础操控层面,小艺语音与系统内的所有功能都进行了连通,做到了「所见即可说」。比如车辆座椅前后位置能通过语音进行操控、车辆驾驶模式也能通过语音指令切换。此外,小艺还能适应很多口语化的交流方式,像「车窗留个缝」、「我觉得冷了」等等,语音助手都能准确理解语义内容并执行功能调节。

针对车辆较长的使用周期,华为开发团队也在设计中通过芯片、调度算法的调整,预留了性能层面的冗余度,保证车机能够符合未来不断扩展的新兴应用使用需求。如同华为软件性能工程师冯小海所言:“车并不像手机,用户换新的周期会更长,我们不会将车机硬件升级的成本转嫁给用户,而是在前期做好预研工作,保证车主整个使用周期的体验。”

在鸿蒙智能座舱出现之前,大家都认为只有手机与平板才需要追求极致的流畅,而当它把「像手机一样流畅的车机」划定为新的行业「锚点」后,让汽车座舱的智能化体验,与手机、电脑等日常电子设备体验旗鼓相当,减少体验上的「割裂感」,车机对于用户体验产生的价值才真正被释放出来。

跨越信息鸿沟,让导航和音乐无缝上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畅的车机系统,能够让交互变得更加顺滑,但对于汽车的智能化进程而言,仅仅是在系统层与交互面做到流畅还远远不够,更需要让手机、平板这些日常设备中的数据,可以无感、方便地「流转」到汽车座舱中,实现真正的跨终端数据共享,跨越汽车座舱的「信息鸿沟」。

虽然华为不「造车」,但从鸿蒙智能座舱立项以来,华为工程师团队就不停地在思考一个问题,披着智能化外壳的汽车,它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对于这个「跨世代」难题,华为终端BG出行软件负责人蒋平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10个字:「聪明的助手,可靠的伙伴」。

所谓聪明的助手,就是让车不仅能够响应用户的指令,还能为车主出行提供便利性。不知道有多少人遭遇过类似的场景:周末带着家人准备周边自驾一圈,景点查看、路线信息,早已在手机中准备完成。但坐上驾驶座,自己明明已经做了攻略,但又要在车机中重复输入,手机上的地点信息如何能在车内直接开始行程,而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操作,却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手机与车机之间的「信息鸿沟」,也是很多驾驶者抛弃智能车机,转而用手机支架予以替代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够让用户在驾驶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抵达目的地,华为也将自主开发的Petal Maps引入车机系统当中。

实际上,Petal Maps早在2019年就已诞生,此前主要在海外以Petal Maps App的形式为手机用户进行服务,在车载应用之前,Petal Maps已经在地图绘制、基于定位的周边服务、室内精准导航等方面有着充足的技术积累。

“在华为鸿蒙智能座舱中,随着自研应用的落地,既解决了手机版、HD版第三方地图应用在车机系统上操控、显示等兼容性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主机厂与软件开发商合作应用中功能少、更新频率慢、语音功能接入不完全的弊病。”华为终端地图业务负责人海波表示。

只做到基础体验合格对于华为鸿蒙智能座舱而言还不够,工程师团队也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如何做一个不一样的地图应用?”

例如如何打通手机与车机的「连接神经」,最终,华为工程师团队通过手机端与车机端的双端应用部署,带来了“无缝流转”功能,车主在手机上选定目的地后,通过NFC或者自动连接车辆等方式,就能将手机中的导航信息直接传输至车机系统当中,并通过中控大屏显示出来。

海波还提到:“Petal Maps还实现了与车内功能的联动,当发现车辆进入隧道后,会主动将空调切换至内循环模式,避免车舱内受到隧道较差空气环境的污染。”

此外,通过人因工程持续研究,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团队也带来了很多新想法,比如「无缝流转」能够传递的不止于导航信息,该功能具备的信息转移特性也被集成在华为音乐当中,车主靠近车辆或者触碰NFC就能让手机中播放的歌曲直接转移至车载音响进行播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车听歌是很多用户多年以来养成的驾驶习惯,因此在音乐的资源数量以及听感体验上,他们会更加挑剔。得益于车辆内封闭空间的特殊属性以及华为在硬件配置上部署的多单元、大功率的音响设备,再加上HUAWEI SOUND数百人的声学工程师团队针对车载场景的音质体验优化,这些都让驾驶者与乘客能够获得高品质无损音乐带来的沉浸感与满足感。

对于车辆音质表现能力的上限,华为音乐团队也在不断试探进行突破,近两年席卷耳机行业的「空间音频」技术,现在也被华为引入了鸿蒙座舱之中,计划将落地于明年的车型上。

与传统的立体声只有左右2个声道构建的声场空间相比,「空间音频」能够让音乐具备更好的空间方位感,配合车内多单元的扬声器配置,将能够营造出与音乐厅相仿的音乐沉浸感,另外,针对Hi-Fi发烧友播放本地高品质音源的需求,华为音乐还增加了对本地无损编码的支持以及自动在线匹配歌词、专辑封面的功能。

从智能化车机的发展历程来看,自研应用体系的构筑,是很多厂商所无法逾越的「墙」,因为其背后所需的团队规模、预研成本是无法估量的。同时,软件的迭代,也需要更大基数用户群给予的反馈。

得益于全球超过3亿的鸿蒙用户,才最终让Petal Maps与华为音乐实现在车载场景的成功落地,也让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在现阶段就已经拥有了在应用体验层面拉开竞争身位的能力。

场景融合,汽车第三空间来得比想象快

从智能车机的整体演进过程来看,目前各家的智能车机系统基本都已经通过采用更大尺寸的屏幕、更强算力的芯片以及引入并优化触控/语音等交互模式,使得车机具备了初步的「智能框架」。行业当下所处的竞争阶段,更多地是聚焦于智能车机的「体验」,也就是比拼应用生态的搭建、边缘场景的优化等等。

而智能车机的第三阶段或者说最终形态,则会是帮助车辆成为融入生活的场景之一,它的整体设想与「第三空间」的概念比较贴合。车原本只是将人从A点移动到B点间的交通工具,但随着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未来汽车也可以代替开会的办公室、野外露营的帐篷,甚至家庭影院。因此,如何将车辆打造成为「第三空间」,才成为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

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让汽车化身「第三空间」更多地比拼的不是厂商的硬实力或者软实力,而是厂商的布局与想法。因为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车机流畅度也好、自研应用生态也罢,这些技术或者体验上的差异,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通过持续的资金与人员投入,依然可以实现对头部厂商的追赶。

但「第三空间」的拓展,对于当下的汽车行业而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正如蒋平所说:“「第三空间」依靠的是对现有生态场景的连接延伸以及基础技术的跨领域应用,比如露营、车载办公等等场景,我认为很快,汽车就已经能够成为更多用户的「第三空间」。”

像Petal Maps、华为音乐中应用的「无缝流转」功能,也是帮助车辆转换成为「第三空间」的重要途径,它的核心其实是利用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包括设备认证来实现安全的跨设备通信。因为只有多设备间具备了数据交互能力,才能最大化发挥汽车的独立、隐私空间优势,让它随时能够融入或者抽离出用户现有的生活空间。

针对目前车机系统应用数量不足的困境,华为巧妙地用“超级桌面”加以弥补,通过让手机中的应用“上车”,不仅可实现界面的自适应并且还能调用车机硬件。据华为软件工程师邹林介绍,在问界M7车型上,超级桌面功能已经实现了对超30个热门应用的覆盖,未来还会根据用户需求逐步开放更多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于拥有1+8+N全场景布局的华为而言,绝对不会满足于“车机-手机”的互联。事实上,丰富车载场景的应用范围,跨品类联动也已经在逐步实现当中,比如华为鸿蒙智能座舱上已经具备的PC协同功能,可以让笔记本电脑屏幕内容直接投射在车机大屏。

过去你想在家庭和办公室以外寻找一个私密、可靠且环境舒适的办公场地,能够选择的无非就是咖啡馆、图书馆。而当汽车能够为你提供空调、舒适的空间以及喜欢的音乐氛围的时候,它就是专属于你的「会客室」、「办公室」与「社交空间」。

智能不止于座舱,才能赢得「冰山对撞」的先机

车辆成为「第三空间」的愿景实现,也标志着智能车机很快将会迈向第三阶段的竞争当中。汽车厂商将会进入「冰山对撞」的阶段,此时,所有的UX设计、硬件基础都将成为水面以上的「可见实力」,但在持续的竞争中,厂商间形成决胜差异的,反而是水面以下的「冰山」,也就是生态的厚度。

纵观全世界的企业当中,也只有华为、苹果、小米等少数几个科技厂商同时在智能家居、便携智能设备、汽车等方面同时构筑有生态版图。

随着出行逐步融入日常体验,成为多维场景中的一环,汽车本身的技术概念将会弱化,转而成为服务用户场景的生活元素。而这些已经构建起生态体系的科技巨头们,也将成为未来车机系统以及智能座舱生态竞争中的主要玩家。

目前,鸿蒙智能座舱中已经部署的无缝流转、智能语音助手、Petal Maps、华为音乐等功能,已为座舱体验从驾驶转向办公、娱乐等多样化的生活场景打下基础。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出现与升级,不仅为智能座舱赛道指明了「智慧体验,始于车但不止于车」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为行业打造出全场景智能在出行领域落地的范例。(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

注:文中范迪、冯小海、海波、蒋平均为化名